鼓励挑战“不买年”,为自律与理性买单

邹冰倩

新年伊始,很多年轻人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写下了自己的新年计划,“不买年”就是“最具人气”的关键词之一。“不买年”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做出限制,不买不需要的东西,持续时间从一周到一年不等。

直播带货、安利种草风靡全国的时代里,买买买一度成为年轻人的消费常态。“剁手党”的出现折射出很多年轻人购物并非源于自己本身的需求,而是源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主播带货、博主种草等唤醒了潜藏在人们心里的购买欲,所以他们的购物变成了购买他人希望自己购买的商品。这一部分花销对于年轻人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非必要的、可以省去的花销。

然而,在一个已经定型的惯常“买买买”消费模式面前,年轻人很难找到一股动力去跳出这个舒适圈。他们自身无意识地“买买买”,或者有意识但感到力不从心,难以从自己身上发掘能够与花钱的快感、购买欲相中合的节制消费的心理。对于年轻人自身而言,一味不加节制的放养型消费,一方面会浪费大量的金钱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这种不自律或许会在工作、生活的其他方面得到放大。

从“买买买”到“不买不必要之物”,近日在小红书等平台中悄然勃兴的“不买年”计划开启了年轻人理性消费的第一步。“不买年”也有讲究,关键在于如何衡量购买的必要性、如何划分该买与不该买。小红书博主的经验分享无疑为众多年轻人打了个样儿,将欲购物品划分到衣食住行玩乐各个品类,每一门类再根据需求程度进行梯度划分,这一列清单、排序列的过程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购买冲动的缓冲时段,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判断应购与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不买年计划,这一计划的安利与种草,助力年轻人彼此之间的消费监督、共同向理性消费迈进。

“不买年”计划的兴起映射出年轻人对于自身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审视与反思,蕴含着对非理性自我的一种叛逆,在斟酌与思考、约束与节制的过程中,年轻人摸索到减轻生活压力、保持自律、理性生活的更佳路径,这不仅仅是消费观念,更是整一个生活观念、理性精神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长大过程。在物质消费得到约束的同时,年轻人生活重心、注意力的转移,让更多的时间、金钱与精力被应用于读书、运动、旅行等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上,对于精神世界的丰盈、生活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不买年”计划作为一件有益的新兴事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社交媒体平台允许、鼓励直播带货、好物种草的同时,亦需为帮助年轻人冲破舒适圈层的“不买年”计划的传播加足马力,为其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空间与机遇,带动年轻人整体的生活、自我的发展不断向善向好。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