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宝
我喜爱阅读,更喜欢阅读与家乡丹阳人文历史有关的书籍;我也喜欢骑游,骑游在阅读中读到的丹阳的人文景点,更喜欢在骑行中探究与故乡河阳人文历史有关的景点。
河阳这片神奇的土地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散布着迷人的文化气质,依附着太多的文化积淀,诱发着人们前去探究和追寻。沿着312国道向西北骑行,经过沪宁高速河阳出口就到了河阳集镇。过河阳集镇向北2公里就到了第一个寻访点马林溪,现在的开发区马陵村。如今丹阳最大的生态农庄——香海琴枫就坐落在村庄西侧。历史记载,由京口驿站西津渡渡江至广陵驿站为上站,下站由镇江城南路至马陵铺即入丹阳县境,两路均至丹阳。马陵铺是南徐路上的一个驿站,浩浩练湖水的主入口。
一进村就感受到了古朴的气息,穿过曲折蜿蜒的小街,便看到了一座古桥,立在古桥上望着马林溪那一泓弯弯的水面在静静地守望着这一方人文历史的遗存,一幅悠久的“远方和诗”清晰地浮现在眼帘。
唐朝时避居润州的丹阳著名诗人皇甫冉途经河阳的马陵村,望着风景秀丽的马林溪风景顿时诗兴大发,写下了《泊丹阳与诸人同舟至马林溪遇雨》(马林溪亦名马陵溪):云林不可望,溪水更悠悠。共载人皆客,离家春是秋。远山方对枕,细雨莫回舟。来往南徐路,多为芳草留。
此诗反映了丹阳人热情好客和游子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怀,歌颂了古河阳地区如诗如画、马林溪山水幽美秀丽的景色。
据县志载,在县西北三十里,今河阳境内,上有马陵桥,“长山八十四汊皆由此入练湖”。显然这里是一片湖泊沼泽地,港湾交叉,又是南北交通要道,是练湖水源的入口,向南二里的一个村庄就名叫头湖村,头湖向东是水湖村,向北地势较高的一个东西长二里的大村庄叫湖村,这片地方都是练湖的西边湖区。
马陵小镇历史上本来就是镇江至丹阳的一个驿站,当年许多名人贤士、显贵达人、才子佳人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小街的青石板上磨出的深深车辙记录着岁月的久远,诗人的诗篇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但在浩瀚的历史烟雨中,所有的人来如朝露,去若流水。
与马陵相邻仅两条田埂便是洪家村,清光绪年间这个村上出了一个闻名全国的“苏裱”师傅洪授清,专裱宋元精英书画,首开古字画修补之先河,为我国装裱技艺和我国古书画艺术做出了极大贡献。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如今,河阳装裱已形成了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大方得体、集南北装裱特长于一体的风格,同时,河阳书画装裱业也是人才辈出,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河阳人裱画”群体,受到业界人士的尊重和书画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尤其是水湖村,成为全国有名的“装裱之乡”。
下午经小路返城,向西从高高的秦坟墩旁骑过,不由自主地停下仰望,墩呈圆锥形,高30多米,占地面积10余亩,相传是隋末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秦叔宝将军之墓。还记得当年读小学时老师每年组织我们到秦坟墩春游的少年时光,唱着歌曲走在乡间小路上……
继续向东南就到了历史古村落北陵村,唐代著名诗人许浑就出生在这个村庄,他在《咸阳城东楼》一诗中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史载:许浑,河阳北陵人,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进士。因病辞官,东归京口,居丁卯桥村舍,后起任润州司马。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升任监察御史,历任虞部员外郎与睦、郢两州刺史。晚年退居京口丁卯桥别墅,编订诗作。其诗以登临怀古见长,情景交融,格调豪丽,时有苍凉悲慨。律待居多,对仗工稳。唐人韦庄《题许浑诗卷》云:“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明珠量不尽,惠休虚作碧云词。”他才思翩翩,诗中有许多佳句、警句。
骑行在宁静的路上,穿行于乡村之间,流连于古迹胜地,放身于生态之中,心也随之澄澈,这方水土养育了我们,这方的人文环境滋养了我们,我们理应敬畏这方水土,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