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赵金云田中正在采收荸荠的工人。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仲冬时节,阳光明媚,正是荸荠采收的大好时光。13日下午,在我市导墅镇北部的沙圩里村,不少荸荠种植户正趁着暖阳在田间采收荸荠,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
记者在种植户赵金云的田边观察到,采收荸荠一般3~4人一组,每人都穿着下水裤。其中一个人拿着高压水枪在水深过膝的农田里冲刷,将底部的淤泥冲开,沉在淤泥里的荸荠就会顺着翻滚的水流浮上来,其他工人则用网兜打捞。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够捞起一小盆。
“家门口这些荸荠都是今天上午从田里采收上来的,已经冲洗干净了。”一直在家门口忙着打包装袋的赵金云打开了话匣子,他随手拖来了一箩筐已经洗净的荸荠向记者展示。只见满满一筐荸荠在阳光下闪耀着暗金色的光芒,掰开一只荸荠,可以看到里面雪白的果肉,在紫黑色表皮的映衬下显得十分讨喜。
“这就是有‘地下雪梨’之称的荸荠了,因为长得像马蹄,所以也俗称‘马蹄’。”赵金云说,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4月底,是荸荠采收的时候,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才能吃到最新鲜可口的荸荠。
今年37岁的赵金云老家在安徽省无为市,他年纪虽然不大,但是种植荸荠已经有20多年历史了。“我在14岁的时候就和同伴来到常州市开展莲藕、茭白、荸荠等农作物的种植,当时的种植面积为600多亩。后来,我来到丹阳,承包了200亩地专门种植荸荠,这一晃也有6年了。”赵金云告诉记者,在当初和他一起来丹阳的伙伴中,仍有不少人在种植莲藕、茭白。而他因为对种荸荠更有心得,所以才专攻荸荠。
“在正常年份中,我种的荸荠平均亩产量可达4500~5000斤。”谈到产量,赵金云说:“今年不同于往年,因为气候等不可抗因素,荸荠的亩产量有所下降。”他解释说,每年的9月至11月为荸荠球茎的膨大期,在这期间养分的积累尤为重要,而养分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温差。今年秋季整体气温偏暖,温差也小于往年,不利于荸荠坐果,产量自然有所下降。不过,由于他种植经验丰富,平日管理更是以细致闻名,亩产量仍然达到了3700~3800斤。
除去自然因素,剩下的就是人为因素了,这正是赵金云所重视的。他表示,荸荠从4月育苗至11月收获,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在球茎膨大期,更要重视水质的管理和病虫害的预防。“荸荠容易得秆枯病、立枯病和白粉病等,一旦得病很容易传染开,导致整块田颗粒无收,所以平日里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赵金云说,每隔8~9天,他都会施撒一次杀菌剂,确保植株和果实健康。
荸荠的市场价格一直比较稳定,这是赵金云坚定地走好荸荠种植道路的原因。“以今年的批发价为例,直径3.4厘米的大果可以卖到2元/斤,直径3.2厘米的中果为1.7元/斤,直径3厘米的小果为1.5元/斤,平均一天可以销出2000~3000斤。”赵金云说,荸荠的亩均利润可达3000~4000元,比单纯种植粮食要高很多。但他认为,由于该作物采收基本依赖人工,工作量大,机械化采收难度高,实已成为制约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