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超
他就像一把“梭子”,穿梭在乡间小道,服务于田间地头,编织着乡村民生幸福之网。
他是一张移动的“活地图”,一辆老式电动车跑遍网格内外,乡路、村路、田间路,分布在哪里,他都了然于胸。
他还是一瓶“润滑油”,蓝色的马甲活跃在网格群众间,走访了解民意,调解邻里矛盾。
今天,让我们走进司徒镇屯甸村下邳马甲自然村,一起探寻屯甸村第一网格员丁国华的故事。
“铁脚板”踏出“亮堂路”
屯甸村下邳马甲自然村,地处司徒镇最西端,与丹徒区上党镇郦庄村接壤。连通两个村庄的,是一条近500米的水泥道路,一直没有路灯。两地村民晚上出行极其不便,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为此,加装路灯成了村民长期以来的心愿。
在今年3月份的一次走访中,丁国华了解到村民们对于路灯安装的呼声、诉求很高。为此,他将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一一汇总、上报,经村两委班子研究、讨论后,当月就实施了路灯安装工程,并于5月竣工亮灯。
“下邳马甲村老年人相对较多,夜间摸黑散步,总怕摔倒。现在路灯亮了,出行方便了、安全了,心里也亮堂了。”80多岁的村民马鹤亭欣喜地说。
“去了解民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果问题复杂,我可以上报村里。”丁国华说,倾听群众心声,反映村民难题,是网格员的主要任务,因此,每一次走访,他都力争让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村里的关怀和温暖。
“好耐心”化解“老大难”
网格员,用脚步丈量网格,以真心赢得真情。他们是民情信息的收集员,更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村里乡间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下邳马甲村有两户村民,房屋一东一西,相邻很近,按理说应该关系融洽。然而,东侧村民效仿西侧村民,长期将草垛堆在房屋前的场地上,临近路边,同时将一根废弃电线杆横卧在草垛一侧,由于道路相对较窄,导致西侧村民的汽车无法进出。双方多次争吵,导致关系很僵,最终找到了网格员丁国华。
“最起码上门不下10次,跟他们摆事实、讲道理,甚至晚上趁他们都在家的时候,喊上双方坐在一起沟通、协调。”最终,在丁国华的耐心调解下,双方同意各退一步、握手言和,各自将自家门前堆放的杂物清理掉。
“村民平时遇到一些小矛盾、小困难,都喜欢找他来评理、帮忙、跑腿。”屯甸村党委副书记欧阳红兵说,自2018年村里聘任丁国华为网格员以来,他以真心、耐心,成功调解各类矛盾20多起,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称赞。
“好服务”收获“真满意”
耐心、贴心,这些简单的词语,表达着村民对丁国华最好的认可。
自负责网格工作以来,丁国华积极健全网格服务网络,进一步深化村民自治,优化基层治理模式,让村庄服务管理从“有空白”到“无盲区”。为了当好一名合格的网格员,他不分严寒酷暑,做村民们24小时的“服务员”。
“我们平时一有事就想到网格员,一个电话打过去就来帮我们解决问题,我觉得身边有这样一位贴心的网格员,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幸福指数。”年过九旬的村民马金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我理解的网格员,就是民情信息的收集员、风险隐患的排查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民生事务的服务员,这也是我工作的一贯准则。”丁国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常年手持“全要素网格通”手机,深入田间地头,采集村情民意,进行精准走访。在他的理解中,网格化管理的特点就是反应快、效率高,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第一时间发现,用最快速度解决。
“小网格”服务“大民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丁国华不断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三年来,他累计上报各类网格信息500多条,反映村民关心的民生实事问题15个,成功解决13个,目前正在推进2个,有力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