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调度员巧念“种梨经”

核心提示: 不知不觉已至11月中旬,深秋的早晨清冷而静谧。迎着朝阳,易裕生像往常一样腰挎电动剪刀来到梨园内,在高低错落的枝丫间穿梭忙活着,一干就是一上午。

嫁接梨树抢占市场空白,采用有机肥结出绿色果实

车辆调度员巧念“种梨经”

图为正在认真修剪梨树的易裕生。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不知不觉已至11月中旬,深秋的早晨清冷而静谧。迎着朝阳,易裕生像往常一样腰挎电动剪刀来到梨园内,在高低错落的枝丫间穿梭忙活着,一干就是一上午。“秋冬季虽然不是梨树的盛果期,可梨园的管理丝毫不能懈怠。要想来年果子结得好,不仅冬肥不可少,果树也要修剪好。”易裕生一边麻利地工作,一边向来访的记者解释着。

今年53岁的易裕生是我市皇塘镇人,早年间在企业中担任车辆调度员。大约是在2016年,他看中了水果种植业的较高回报,下定决心要在新行业中闯荡一番。于是他跳出了企业,投资200万元选择梨树种植项目,在珥陵镇积庆村流转了77亩土地,专门种植如今深受市场欢迎的翠冠梨、苏翠梨等品种。

创业之初的大投入让易裕生压力倍增,也给了他破釜沉舟般的勇气。本着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工匠精神,易裕生从浙江等地引进了8000棵优质梨树,还从安徽省砀山县聘请专业的梨树种植员前来帮忙打理。由于梨树种植至少需要3年才能挂果,这3年来,易裕生一直扮演着“种梨学徒”的角色,眼观、耳听加实践,将种植经验一点点地积累在心中。3年后,梨树第一次挂果,易裕生那块悬在心头的石头才放了下来。

“今年是梨树挂果的第三年了,平均亩产量已经从最初的700多斤来到2000多斤。当然,与产量一同增长的,还有我的种植技术。”面对记者,易裕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种植能力的自信。虽然大部分经验汲取自专业的梨树从业人员,但是在易裕生因地制宜地改造之下,他的种植技术已然自成一家。

“梨子最大的特点是盛果期短暂,仅有20多天,如何在盛果期内迅速抢占市场,是每一位梨农都想克服的困难。”易裕生告诉记者,经过前几年的摸索实践,他将20亩地的苏翠梨嫁接到了翠冠梨树上,使得结出的苏翠梨既有冰糖味的口感,又有显著的市场空白优势。此外,他还发现,在浙江等地的梨树盛果期结束后,江苏等地的梨还未上市,这其中拉开了10天左右的市场真空期。敏锐的他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他将自家梨园上半年的管理方案重新进行了细致梳理,针对部分种植细节做了特殊改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梨园中的两种梨都实现了比原先提前大约10天上市,填补了市场真空期,批发价格可以卖至4元/斤,礼盒装的优质梨更是能够卖至60元/盒。

“让我们种的梨更好吃,是我和丈夫多年来的心愿。”易裕生的妻子杨建琴说,她和丈夫为这片梨园花了不少心血,每年都期待着它能结出更多健康绿色果实,“为了让梨子风味更自然,我们在管理时已经抛弃了化肥,全部采用有机肥。”正说着,杨建琴带着记者深入梨园,在树丛之间,记者见到了沟渠中的冬肥——黄豆、磷肥、菌肥等,印证其所言非虚。

此外,在做优梨子文章的同时,易裕生夫妇还在园内养起了鸡、鸭、鹅,向着生态农业的目标迈进。易裕生说,鸡、鸭、鹅全部为散养,既能在园内吃虫子,还能肥沃土壤,长大后会有客人前来高价买走。老夫妻俩虽然不懂太多大道理,但是他们表示,不断地更新技术,让种出来的梨更好吃是他们的毕生追求。今后做大做强了,就带着乡亲们一起干,共同奔向乡村振兴这一最终目标。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