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中的陶巧凤和丈夫苏太山。记者 陈静 摄
本报记者 陈静 通讯员 界宣
清晨六点,天朦朦亮,位于界牌集镇的老菜市场又开始热闹起来。在一家豆腐摊前,摊主陶巧凤把夜里磨好的豆腐摆上桌板,掀开一层纱布,露出白花花、软嫩嫩的豆腐,一阵豆香味扑鼻而来。
“给我来几块”“给我拿5块钱的”……买豆腐的人络绎不绝,陶巧凤拿着袋子,小心翼翼地把豆腐一块块装进去。早上七八点钟的光景,一大半豆腐就卖掉了。
陶巧凤的豆腐来自她的“陶家豆腐铺”。每天凌晨,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陶巧凤和丈夫苏太山就起床开始他们一天的忙碌。对陶巧凤而言,能让大家吃上一口地道的好豆腐,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承诺。而此时,早就浸泡好的黄豆正是最好的状态,再过不久它将进行一场华丽的蜕变。
民间有歌谣:世上行业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豆腐好吃,做豆腐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陶巧凤介绍,自己做豆腐的手艺延续着父亲的老传统,保留了食物最“本真”的味道,食之鲜香、味有余美。豆腐制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却步步是门道,十分讲究,可分为浸豆、磨豆、煮豆浆、点豆腐和压豆腐五道工序。
凌晨一点,陶巧凤的闹钟响起,此时,她提前8小时准备好的上等黄豆已完成了第一道工序——浸豆。接下来便是磨豆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磨豆腐已是半机械化生产,省时省力。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豆腐更需要慢工出细活。豆子磨好了,陶巧凤开始煮豆浆。煮豆浆时,不仅要掌握好火候,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熬制半小时左右,热豆浆香味浓郁。“这甜香中,有农家土灶和炭火的功劳,也有特制的大铁锅的奇效,当然其中严谨的加热方法和加热顺序也至关重要。”苏太山则一边将快沸腾的豆浆高高舀起,一边将新磨好的豆浆倒入锅中。
豆浆煮沸后,就到了做豆腐最关键的一步——卤水点制豆腐。陶巧凤告诉记者,在这一环节,点豆腐的火候和卤水的量都要把握好,这样出来的豆腐才能数量多且口感鲜嫩。说完,陶巧凤将沸腾的豆浆一勺一勺舀进桶中,然后将一定比例的卤水点在豆浆上,盖上纱布,十分钟后,豆浆便神奇地凝结成豆腐花了。
压豆腐是最后一道工序。陶巧凤将豆腐花舀进用纱布垫底的豆腐模块里,待盛上约80%分量时,盖上纱布,再放上木板、石头,将多余的水分压出来,等待一刻钟豆腐成型后,取掉模盖,慢慢掀开纱布,润滑爽口、豆香怡人的“陶家豆腐”便新鲜出炉了。
看着成功出炉的鲜嫩豆腐,陶巧凤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记忆里,父亲磨了半辈子的豆腐,在他的影响下,自己步入这一行也近十年了。”陶巧凤表示。
前不久,界牌豆腐入选2021年镇江市“百道乡土地标菜”。而在界牌镇,“陶家豆腐”早已是一块响亮的招牌。两代人几十年不变的品质背后,有着手艺人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匠心。他们用真材实料、精耕细作以及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让“传统豆腐”手艺不断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