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墩——古练湖的图腾

核心提示: 道人墩,位于我的衣胞地前东岗村东岗南二百米处,古练湖上下湖结合部的下练湖北端,东经119°21’42”,北纬32°2’49”。墩周长250米左右,高约20米,占地面积15亩,墩顶海拔25米左右,为古下练湖中的最高点。

冷金华

道人墩,位于我的衣胞地前东岗村东岗南二百米处,古练湖上下湖结合部的下练湖北端,东经119°21’42”,北纬32°2’49”。墩周长250米左右,高约20米,占地面积15亩,墩顶海拔25米左右,为古下练湖中的最高点。

道人墩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叫道人墩呢?

1993年初,沪宁高速公路建设,途径河阳境内的大夫墩和练湖的道人墩,建设单位报请省有关部门批准,南京博物院和镇江博物馆于当年的5至8月联合挖掘,考古报告记载:大夫墩,底径约60米,南北残存40米,高约12米,挖至墩底,有墓穴,墓坑东西向,长15.6米,东宽4.5米,西宽6.6米,出土了9件文物,即三件原始陶罐,三件原始瓷碟,三件青铜泡,专家论证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有一定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墓。同时挖掘了练湖的道人墩,墩底没有墓穴,也没见文物,专家认定为同一时期的土墩墓,距今约2500~3000年。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说,土墩墓是江南地区商周时期独有的文化遗存,离开土墩墓,中国南方的青铜时代将一片空白。句容“江南土墩墓博物馆”馆长翟忠华先生说,土墩墓是有坟丘而无墓穴,形似土墩而名,是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这种土著家族逝者的埋葬方式,源于生于黄土归于黄土生生不息的精神启示,带着土著民族的文化特征。他估计,江南地区的土墩墓有五千多座。这种墓葬方式始于西周前期,盛于西周后期和春秋时期,至战国早期逐渐消失,道人墩正是这一时期的土墩墓。

练湖形成始于西晋。清润州太守黎世序编的《嘉庆版练湖志》记载,练湖为西晋年间广陵相陈敏所建,他应乡民所请,防洪灌溉,在开家湖基础上,令弟陈谐筑埂四十里而成,仍以开家湖命名,时间在西晋永安一年(304),《丹阳县志》大事记记载的时间与此相同,晋书《陈敏节》记载的历史也是佐证。

《陈敏节》记载,陈敏(?~307),字令通,安徽庐江人,惠帝时,任尚书部令史,合肥度史,广陵度史等职。太安二年(303)奉旨率兵以少胜多,破石冰之乱,因功封广陵相,晋永嘉一年(307),陈敏有割据之志,且行政无章、子弟凶残、失去人心,顾荣、周屺、甘卓密告大将军刘准,刘起兵剿敏,敏兵败被杀(晋书2613页),死于307年,湖为敏生前所为,这一史实佐证了练湖建设的时间。

综上所述,道人墩形成的时间比练湖早800~1300年,是练湖的历史标志、文化符号,作为练湖的图腾,恰如其分。墩名由来,是练湖开氏家族中一道人在此炼丹而得名,道人墩是不是开氏远祖所建呢?这一谜团现已无法解开了。

道人墩不仅是练湖的文化符号,也是练湖的风景胜地,清庠生湖头村储丙南先生《练湖二十四景词》“墩浮水面”一景写道“清冢卧何人,断梗荒榛,烟波浩渺浪声吞。砥柱中流开胜景,万古长存”。同期诗人魏坤和诗称:“长骊两山流,到此一缚束,作镇砥中流,青苍似浮玉”,描绘了当年道人墩的旖旎风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墩上林木葱茏,鸟巢很多,我们少年常结伴登墩顶玩耍,在顶上远眺,一览练湖全景,脚下筑埂形成的江漕水流,似一条白练,由北而来的,逶迤南去。墩西岸不远处是前(后)东岗、观东、龙城、前庄、后观等自然村,数百间民房鳞次栉比。蓝天白云下,湖边村民的牛群在湖中草地上蠕动,悠闲吃草,湖中风光如一幅多彩的油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汛季我们是不敢上墩的,洪水带来了许多野生动物,尤以蛇鼠为多,它们在墩上避难,令我们却步。

道人墩是古迹,千百年来诞生了许多故事在周边村民中流传,其中有金筷的故事、金牛的传说、借桌椅的轶事,也有名人墓葬。《光绪版丹阳县志》记载,明刑部主事何斌然墓在县西北十里道人墩处是康熙年间邑人何恒山父墓,但我们从未见过,早已消失在历史深处了,只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农场有一名金坛籍工人在道人墩边挖到金块,是不是陪葬品,我们不得而知了。

道人墩考古挖掘后,墩周的黄土是建高速公路路基的上好材料,施工队全部挖走,留下了深3米,面积20余亩的鱼塘,这一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从此荡然无存,只留地名在我们亲历者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