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玉泉路与迎春路交叉路口的交通“小喇叭”。记者 马骏 摄
“骑行电动自行车要戴安全头盔,戴头盔可不是为了应付交警检查,做做样子的……”近段时间,一些市民发现,上下班经过一些路口时,竟然听到了“丹阳话版”的交通宣传广播,让人忍不住想去仔细听一听。从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到熟悉的家乡话,不少市民感慨:这样的“土味”宣传更亲切、更接地气、更有“丹阳味儿”,也更容易入耳入心。
“这样的交通广播都是在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播放,以前一直都是普通话。最近广播里的宣传语突然变成了丹阳话,这让我挺意外的。”市民张振告诉记者,他每天早晨上班都会骑车经过云阳楼附近一路口,每次等红灯时,总会听到路口的“小喇叭”播放着有关电动自行车文明出行的广播,可他并没有太在意。最近,“小喇叭”开始讲丹阳话了,这让张振觉得很有趣,也很好奇,忍不住想要去听听宣传的内容。
家住开发区的许红霞最近也留意到了路口广播的变化。“最近‘小喇叭’里的方言宣传,给人一种唠家常的感觉,很有亲切感。”许红霞觉得,用方言宣传更容易让人接受。
记者了解到,这些交通“小喇叭”由我市交警部门设置。“我们先是在丹北镇进行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是在城区和开发区范围内进行推广。最近,我们开始使用本地方言进行宣传,这能让市民觉得更亲切,更易接受。”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在城区、开发区以及312国道的一些路口,交警部门一共设置了37个交通喇叭,用来宣传电动自行车出行文明,这37个路口均是事故高发或是人流、车流密集的路口。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因为电动自行车驾乘不规范而引发的交通事故频发,交警部门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用交通喇叭进行宣传是其中的一项。“据我们统计,交通喇叭使用近两个月来,相关路口的事故率出现了下降,而驾乘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的情况更是有了明显好转。”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小喇叭”还将“走进”一些镇村,他们将在一些事故高发路口设置交通喇叭,并不断增加和更新宣传内容。
为了更好地进行宣传,近段时间以来,交通“小喇叭”还在不断变化。“交通喇叭投入使用后,有市民反映音量过大。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就对喇叭音量进行调整。有些路口的人流量、车流量出现了减少,我们便拆除了此处的交通喇叭,转移到人流量、车流量更大的路口;在播放时间上,我们也做出了调整,从原来的上午7点半至8点半、下午5点半至6点半调整到上午7点半至9点、下午5点半至7点。这些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灵活变化。”该负责人说,“通过交通‘小喇叭’,我们希望更多的市民在驾乘电动自行车出行时能够遵守交通法规,让‘文明出行’走进更多人的心中,打造更安全、更文明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市民出行幸福指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