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竹生
10月16日,第41个世界粮食日。
41年前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议设立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在众多节日里,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不一定都有人了解,也不一定都当回事。但是在我们这一代人心目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值得纪念。因为在我国的历史上,上万年的岁月,数千年的历史,到了我们这一代,才告别了饥寒交迫,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我们这一代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吃饱肚子不挨饿,在我们今天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在历史上,自有人类开始,无文字的历史和有记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饱受饥饿和为消除饥饿而战争而和平的历史。
饥饿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说得轻松幽默一点的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历史的记载就比较沉重,成语中的饥饿告诉了我们一个大概:嗷嗷待哺、饥肠辘辘、饥不择食、忍饥受饿、饥冻交切、饿殍遍野。
古诗文的描述就比较惨烈:《诗经·大雅》:“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大意是“当今的人们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老天降下死丧祸乱,饥饿灾荒接二连三?令人绝望!”唐代白居易《旱热二首》:“壮者不耐饥,饥火烧其肠。”描述饥饿不堪,难以忍受,如火烧肚肠。有上顿,没下顿,吃糠咽菜,吃榆钱饭,剥树皮吃,扯草皮啃,吞观音土,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实事求是地说,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大米饭稀缺,但大麦粥管灌,饥饿感略有,刻骨铭心般的无法忍受的饥饿感极少。我们曾把幸福定义为酱油汤过白米饭,把猪油拌饭当作无比幸福的日子偷偷摸摸地享受,把金南丰大米饭和炒大白菜当作美味佳肴享受,尽管这要赶上生产小队开夜工抢收强脱秋稻,要耐得住瞌睡虫等到半夜。
一麻袋稻谷,一布袋白米,让金黄的稻谷或者白花花的大米从五指间缓缓流淌,手里有口粮,心里乐开花,这种感受比数钱数到手发软更爽。
这种对大米、对粮食的印象就这样深深地烙印在我们这一代人生命的年轮里、记忆的海绵里。
每当我进入农贸市场,进入综合商场,在卖米卖粮的地方我都要放慢脚步,眼睛多看几下,手还要摩挲一下。各种各样的米,大米小米,乌米黑米,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米,应有尽有。各种谷子,各种豆类,从天南海北集中而来,一格一格摆放,琳琅满目,已经不是食品,而是艺术品。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想怎么吃就可以怎么吃。
每次参加国学夏令营活动,我对夏令营安排的餐前感恩词特别有感觉,念念不忘。“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饭前感恩词不是一种仪式感,而是一种教育行为,教育孩子感恩给我们带来餐食的所有人,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
终于不为吃饭而犯愁,终于吃饱了肚子,终于可以吃粗吃精吃杂杂吃,终于可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终于可以把饕餮盛宴当作家常菜,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幸运。
我们要敬天敬地,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只有保护自然,保护耕地,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风平浪静,风调雨顺,才能瑞雪兆丰年,稻花香里说丰年,丰产丰收。
我们要敬粮敬食,五谷杂粮,稳产高产。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缺粮少食的年代要敬粮敬食,在食物丰盛的年代依旧要敬粮敬食,因为粮食是我们的命根。
我们要敬农敬民,稼穑之艰,风吹日晒。敬农不仅要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要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小麦育种专家赵瑜、赵振东,玉米育种专家谢道宏、吴绍骙,农业专家赵亚夫。辛劳的农民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业专家让我们家里有粮碗里有饭。
敬天敬地敬粮敬农,不仅是世界粮食日要敬,每一天都要敬,这样我们手里的饭碗才能端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