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生产力变革助爱军家庭农场走向农业现代化

核心提示: “眼下,水稻已经由青转黄,再过两三天,就能正式开镰收割了!”

fd4b3a531b2892258aade27d6c8f8780 (1)

图为赵爱军展示他新购买的收割机。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眼下,水稻已经由青转黄,再过两三天,就能正式开镰收割了!”这几天,珥陵镇大施村前头庄自然村的种粮大户赵爱军异常兴奋,他告诉记者,他种的1300亩水稻已经逐渐成熟,为不误农时,他特地花了近二十万元新购置了一台久保田收割机,准备大干一场。

今年50岁的赵爱军是大施村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开展规模化承包种田已有近30年的历史。2013年,乘着政策的春风,赵爱军成立了爱军家庭农场,先后购入多台现代化农机具,既充实了自己的农机库,解决了农场的生产问题,也能利用它们在闲暇时间为周边农户开展农机服务。近几年来,赵爱军种植的水稻亩产达到了1300余斤,通过走“订单粮”的方式,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规模化种粮的领军人物。

“因为种植规模适宜、机械化水平高、经营管理有方,就在不久前,我的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说到这里,赵爱军内心满是欣喜,他告诉记者,这一荣誉离不开现代化农机的助力。“我家的机库中摆满了种田所需的一切农机,而且相同功能的农机不止一台。”赵爱军掰着手指头数道,“大型拖拉机有3台;收割机算上刚买的一共是4台;植保机有4台,其中3台是无人机;插秧机有4台;烘干机也有4台……如果没有它们,我的家庭农场无法走向农业现代化。”

赵爱军表示,现在种田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二十多年前农忙的光景,他仍历历在目。“当时全部是手工劳作,就拿收割水稻来说,100多亩田需要我请外地的收割队过来干1个多月。”赵爱军说,由于全部是用镰刀收割水稻,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晚上睡觉时都直不起腰来。“割完的稻子还要人工打捆,用板车运到专门的开阔场地进行脱粒,哪像现在,100多亩田用收割机两三天内就全部搞定了。”

现代化农机带来的生产力变革不仅让赵爱军实现了一手掌控千亩良田的梦想,也让周边农户受益良多。“不少小农户农机不全,在农忙时节往往捉襟见肘,这时我就会开着机器过去帮衬一把。无论是收割稻麦、条播小麦、水稻机插秧,还是育秧、旋耕、打药、施肥,我都能够提供周到的服务。”赵爱军说,在家庭农场成立之前,他还成立了长岸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旨在团结周边有共同志向的农机服务者,为有需要的农户解决劳作难题。

说到这里赵爱军也十分感慨,他认为,现在种粮效益明显下滑,如果没有农机服务这一块收入,仅仅靠种田,可能只够养家糊口。为此他十分体贴其他农户,尽管柴油价格一直在涨,但是他的服务费一直都没有涨过。“这么做,一方面是为减轻农户负担,另一方面是让他们对种粮的前景保持足够的信心。”赵爱军说,“我希望国家能给我们农民带来更多好的政策,能够让更多新农人出现在田野上。”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