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映照丹阳城 韦夕瑾 摄
■郦金兰
从知青到工人,从社会到家庭,劳碌了大半生,人老了闲下来了。盘点人生,还有遗憾,总想弥补和完善一下。好在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事业蓬勃兴起,有了弥补的条件和机遇,于是我成了老年大学英语班的一名学员,汇进了色彩斑斓的晚霞之中。
童心焕发上学堂
何曾想到老来上大学?真是一件稀罕甜蜜的事儿。幸福老人和幸福儿童一样,背着书包,戴着口罩,迎着朝阳,乘着金风,高高兴兴地上学堂。进校后,人脸识别机前一站“体温正常”,走进电梯,步入教室,满脸笑容地朝同学们挥挥手:“Hi!Good morning everyone!”看见同学格外亲,大家流露着甜甜的幸福感。
感到特别有趣的是我们老年大学紧邻实验小学,两座学校站在高处可左右互望。上学放学的那段时间校区周围特别的热闹繁忙。一边是胸前飘扬着红领巾的小朋友,充满朝气,似辉煌的旭日;一边是银发如潮的老年人,壮心不已,犹斑斓的晚霞。课间休息时,学员们情不自禁听着孩童们广播操的音乐,望着孩童们苹果般的脸庞、蹦跳的身形,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回到了少年时代,心态越来越年轻,不,是越来越年少。从与学员交谈中得知,老张的孙子在实小上二年级,老李的外孙女在实小上四年级。怪不得下课时间总有人要朝实小的方向眺望。一天下课后,老王急急收拾书包说:“我得赶紧去接孙子。”祖孙同学,祖孙共福,一派祥和。“嘀铃铃”,儿童们书声琅琅。“嘀铃铃”,老人们静坐课堂。有了老年大学,学习不再是局限于青少年的事,而是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终身学习的事情了。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奇观、也是老年人幸逢盛世的好福气。
甜蜜精致的黄昏
学习期间,耳闻目睹了许多学员的故事,是那么的甜蜜、精致,深受他们的感染,说给大家听听。
1927年出生的学员胡世平是一位抗战女兵,解放后转业在银行工作。1944年入党,1987年离休。自老年大学成立以来就参加了英语学习。离休前后不断探索,主编编撰了《丹阳市金融志》《惠农银行币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为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金融经验。胡老一直坚持在老年大学学习。今年休学在家。
现已90岁高龄的学员陈德训老师,是省劳动模范。退休以后依然温文尔雅地坐在教室里学习英语。课后在家里静静地整理课堂笔记,记忆单词。她的英语说得顺溜,发音OK。今年上半年陈老师因患眼疾而停学一段时间,内心很焦急,眼疾刚好就来上学了。
还有1928年出生的学员魏婉茹,抗战年代入伍,是一名部队卫生员,随着部队南征北战。转业后,在镇江江滨医院工作,后又跟随抗战干部的丈夫来到丹阳工作。她离休后坚持在老年大学学英语。有趣的是她依赖女儿生活,但女儿为了带孩子需要丹阳上海两头跑,所以魏老只要一到丹阳,逢到上课日,就早早拿着书包,等候女儿送她到老年大学上课。上完课再由女儿接她回家。她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还与同学们分享,笑起来真可爱。她说老年大学是她向往的地方,也是她离不开的地方。
有学员说,在家就生病,身体很弱,但到学校来就没病,精神越来越好,这是很奇妙说不清的事。很多学员不怕苦,不怕累,逢课日一大早还得从乡村赶到市老年大学上课,热情高涨不亚于年轻人。
正由于这些老年学员积极向上的风采,才使晚霞更加色彩斑斓。
总想对您倾诉
祖国——母亲,我总想对您倾诉:我万万没有想到,老了老了还能到学校上学,聆听知识渊博老师的讲课,似智慧的流水在耳边潺潺流淌。这是多么温柔的黄昏。我深感这是托共产党的福,托伟大祖国的福。老了老了还能在学校里遇到这么多兴趣爱好相同的好同学、好朋友,这是我们的缘分。这是多么甜蜜的黄昏。老了老了,还能安坐在教室里,学习自己喜欢的英语,当我们能认识一个单词,流利地读一句英语,甚至能到国外走一走,响亮地告诉外国人:“IamaChinese!”这是多么惬意、多么精彩的事啊!自信骄傲!这是多么优雅精致的黄昏。
亲爱的祖国,您是一位超级母亲,把家中小的老的料理得井井有条,和谐安详。不仅给我们老年人衣食无忧的生活,还给我们充沛的精神滋养。母亲,我该拿什么回报您?我以一缕晚霞的名义感恩祖国,祝福祖国明天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