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门“玩”课,不是玩笑

核心提示: 在文字中“玩”字几乎不被好好待见,对“玩”字的注解几乎都带有批评的意味,玩忽、玩弄、玩笑、玩命,可见一斑。

周竹生

在文字中“玩”字几乎不被好好待见,对“玩”字的注解几乎都带有批评的意味,玩忽、玩弄、玩笑、玩命,可见一斑。

在世人眼里,“玩”不能跟严肃的人生沾边。玩物丧志,沉迷玩物,消磨意志,“玩”字涂上了不讨喜的灰暗色彩。“玩”不能跟奋发的人生沾边,在现代人眼里,特别是在对子女的学业抱有殷切希望的父母眼里,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贪玩是万万玩不得的。

一方面孩子越生越少,甚至独此一个,家庭中少了兄弟姐妹,玩不起来。一方面从大杂院搬进了高楼套房,孩子们来往不便,更难成群结队,玩不出名堂,玩不出兴致,玩不出乐趣。还有一方面,密密麻麻的课表里实在插不进多少学生玩耍的时间。这些恐怕还不是主要的,直接对孩子的玩耍形成封杀的还是对玩耍的偏见和误解。在一些父母看来,“玩”影响了学习,耽误了学习,“玩”成了学习的天敌。孩子们从背起书包那天起,只能可怜巴巴地远离了“玩”字。

一个学霸灭了一群顽主、顽皮大王,学校里不能玩,玩不得。孩子回到家,被关在钢筋混凝土的大楼里,外加一扇防盗门。他们那些应该在玩中得到发育的想象世界慢慢地萎缩了,他们那些应该在玩中得到启蒙的自我意识一片混沌,他们那些应该在玩中养成的创造思维难以萌发,他们那些应该在玩中得到磨炼的社交能力力不从心。

让孩子和“玩”字分家,究竟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人们很少去思量。一位教育名家转发了另一位名家的文章,提到“双减”之后延时服务,学生在校时间超过了10小时。孩子回家后,疲惫不堪,精神恍惚,不想上学了。

原因何在?我想必有一项:学的时间太长,玩的时间太少,童心发育不良。

因此我在这位教育名家的帖子后留言,建议他在全国率先尝试,在他当校长的小学里开设一节“玩”课,教会学生如何玩,让孙悟空大闹天宫,让学生每天痛痛快快地玩上一节课。

开一门“玩”课,不是玩笑。尤其是延时服务的这段时间里,加一节“玩”课。这一节课要为玩正名,为玩定义,为玩指导,为玩开路,为玩探究。按照玩脑子的、玩心情的、玩技巧的、玩力气的、玩合作的、玩争斗的类别,玩出趣味来,玩出名堂来,玩出成效来。我想最大的成效就是放松、放飞、激活、盘活。

幼儿园以玩为主,不许教学,但是到了小学,立马就成了以学为主,以补为辅,学个不停,补个不止,初中高中,层层加码,将玩视为大逆不道。结果到了大学,一部分学生进行玩的补偿,疯狂反弹,沉溺网络游戏,直至挂科休学,学不下去。

“玩”字本来应该属于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孩子的权利。“玩”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好像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孩子的想象思维、自我意识、个性特征往往都是在与同伴的玩耍中得到启蒙和完善的。孩子要健康成长,就需要有自己的公共生活、自己的文化氛围、自己的群体意识,就要玩耍,就要有玩伴。会玩的孩子易成大器,不难想象,连玩都不会的人会有多大的创造力。没有玩、不会玩的孩子有一部分人心里是吹不进春风照不进阳光的,是成问题的,是会出问题的。

想想我们这代人,生活在知识极为贫乏的年代里,但是我们并不缺少一起玩耍的伙伴,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并不缺少玩耍的时间与带有时代特色的玩耍项目。春天,割猪草,设路障,采蜂蜜;夏天,泡水塘,翻木船,摸河蚌;秋天,爬草堆,挖山芋,烧野草;冬天,走冰河,堆雪人,捉麻雀。趣事、乐事,好事、恶作剧谁没有做过,我们至今回想起来还念念不忘,津津乐道。我们干得,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规定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许做,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无情地占有孩子的玩耍时间呢。

我们用连篇累牍的训斥,铺天盖地的习题,天高地远的目标,步步紧逼的方式,赶走了“玩”字,赶走了孩子身上的灵气、稚气、生气、胆气。搞得小孩子不是眼睛迷迷糊糊,就是身子弱不禁风,或者胆小如鼠,或者暮气沉沉,或者除了亲人之外,没有朋友,或者除了读书之外,没有擅长。这种弊大于利的事情,我们岂能玩得?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解放思想,网开一面,让“玩”字登上大雅之堂,给予一席之地,会学会玩。该玩的时候,鼓励孩子敢于玩,忘形地玩;善于玩,变着法子玩;喜欢玩,尽情地玩。玩中健身,玩中益智,玩中放松,玩中交友。玩到了这个份上,有可能玩就不仅仅是玩,玩也是学习,玩也是成长,发育童心的健康成长。

开一门“玩”课,不是玩笑,是严肃的课题。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