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竹生
最近两件事,没有闹腾,都是悄悄地进行,结果还是有了大动静。
第一件,家委会集资给老师购买礼品。教师节前夕,深圳一所中学初二年级家委会发动所有班级为教师购买礼品。当地教育部门澄清,“此举为家委会自主行为,学校教师均未参与”。新华社一发布,央广网一评,各大网站一转发,热搜一顶,全国皆知。
第二件,家长投诉受不了班级QQ群布置家长作业。一张流传的网络截图,疑似某省会城市12345热线接到市民投诉。开学几天,每天班级QQ群里不是这个老师,就是那个老师;不是要求学这个,就是要求学那个;不是要看这个视频,就是看那个视频。看就算了,还要家长截图再发到QQ群里的相册……班级家长群每天既有家庭作业也有家长作业,家长不堪重负。
家委会热心家长自作主张,给教师购买礼品,这属于乱集资、乱作为,好心办坏事。好在教师不知情未参与,此事在发动阶段就被紧急叫停,未形成既成事实。否则一旦集资到位,买了礼品,教师也收了礼品,估计一个年级的老师都要被牵连、受影响。退还礼品是小,教师违规是大。
这件事情引发的思考和提醒是,家长该如何配合学校,做好教师的帮手,而不是越位帮倒忙。
力推“双减”,如何适当地给家长减负?动不动就在班级群里作指示、下命令,给家长布置一大堆作业,把家长绑架到班级里来,要家长回炉做一个乖乖的听话的学生,会不会引发家长反感?
这件事情引发的反思和警醒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要把家长当你的学生,擅自扩大自己的权限,擅自发号施令,把班级群当做班主任的发布工具,把自己当做居高临下至高无上的发布员。
有这样的一则笑话,说一家三口,谁是家里的老大?孩子说,我家小狗听我的,我听我爸的,我爸听我妈的,我妈在家里是老大。现在情况有改变,老大地位有了撼动,有了让妈妈听话的人。班级家长群里发话的人的话必须听,必须言听计从,否则轻则耽误孩子作业,影响孩子成绩,重则妨碍老师群管理班级,影响孩子在班级里的进步成长,后果很严重。
家长有家长的想法,老师有老师的要求,但是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为了孩子好。要产生一个好的结果,需要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紧密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磨合协同,步调一致。针对孩子的表现,互通信息;针对孩子的问题,沟通处理。
家校结合,打通孩子教育的壁障,形成5+2一体化的全流程教育,避免出现教师说的一套和家长说的一套不配套的教育问题,凝心聚力、齐教共育,让孩子无漏洞可钻。因此家长学校和家委会等一系列有助于家校结合的组织和做法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国家也要求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实践证明,家校结合做得好,一定是定位准确,什么是学校的责任,什么是家长的责任,分工合理,职责分明,界限清楚,各负其责,各做其事,该做的事情,自己做好,不该做的,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没事找事。
家校双方,有一方错位了,就不是家校结合,就是家校纠结,就会滋生许多事端,引发许多麻烦。
纠结之一:以前家长抱怨,几乎每天孩子的每一门作业、每一份试卷订正之后都需要家长的亲笔签名。如果就在孩子身边,顺眼一看,顺手一签,也不算什么大事。如果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嚷嚷要家长签字,三番五次,家长就会闹心。这还不是问题的问题,很多作业要家长参与,动脑思考,动手制作,费时费神,这还不是问题的大问题,因为很多作业,家长不是不愿做,是确实不会做。到了忍无可忍的家长那里,怨声就比较大了。“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给家长松绑是国家“双减”要求。
纠结之二:有的家长有点过分。招生还没开始,就张罗择校,小孩子还没入学,就要打听分班,想方设法要进所谓的重点班,甚至直接点名要进某老师的班里。开学没有几天,就要组织教师吃饭,就要这样那样,急功近利,利益输送,成为蚁穴。如果仅做不说,也就罢了,有的家长是边打听边张罗边广播,好也说歹也说,感觉不如意不顺心就反着说。比如仅仅听了孩子的一句话,听到风就是雨,不调查核实,就上网吐槽教师、吐槽学校,说出一通难听的话。
给学生减负,也不要忘了给老师减负,给家长减负。如何减?很简单!家校结合不纠结,互相体谅,互相帮助,不折腾,不加码,不添乱,不添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