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包甲村的由来

核心提示: 延陵镇包甲村坐落于我市南门外十公里处。

包通吉

延陵镇包甲村坐落于我市南门外十公里处。据包氏宗谱记载,有史以来村名一直为包家村,后来因何将村名改为包甲村呢?这还要从抗日战争时期一次包家村村民掩护新四军战士的一段经历说起。

民国23年(1943年)5月中下旬,驻扎在麦溪(张氏宗祠)的日本鬼子及汪派(伪军)得到消息:麦溪西南的花口村有新四军在活动。那时,新四军老二团(茅东县二区中队)经常在包家村、安息村、花口村、浮鲤塘村等区域活动。其中包家村的包金忠,浮鲤塘村的王书林,花口村的王照苟、王束三为新四军战士。他们在这一带筹集军粮、发动群众、打击日寇,是一支插在敌人心脏的钢刀,是日伪恨之入骨的劲敌。

5月下旬正是麦子即将收割的时期,新四军老二团领导决定做好群众交抗日军粮食的准备工作。就在新四军战士刚到花口村之际,日军就得到了消息并组织日伪进行了围攻。当天早上七八点的样子,我军就与日伪接上火了。由于我军是来做群众工作的,只有少数战士,带的是短枪。好在新四军对这一带较熟悉,当即决定边还击、边撤退,向西南方向转移。因包家村西南方向有一大片芦苇荡,便于隐蔽躲藏,当时情况紧迫,五名新四军战士决定暂进包家村躲避,并分别藏身在保长包纪庚和村民包连才的楼上,他们的枪口都对准楼下面,随时准备射击战斗。

当日本鬼子进村后,找到保长包纪庚和村民包连才时,他们指手画脚比画一通,意思是有新四军进了包家村。当时,由于日军在追捕中乱开枪,导致包家村一壮民包金通在田间犁地时被击杀。听到打破村庄宁静的枪声后,多数村民躲了起来,部分村民在看到包金通无辜遇难后,对日军无故枪杀村民之举怒火冲天,纷纷抗议,要求给个交代。此时,村民包连才灵机一动,对日本鬼子说:“我们村是包甲村,而不是你们要找的包家村,包家村在西北方向(当时句容白兔镇有一村,村名亦为包家村)。”当时日军急切追捕新四军下落,于是就顺着村民的“提示语”向村子西北方向追去……就这样,新四军战士在包家村村民的掩护下脱离了险情。此后,新四军一直在包家村活动、住宿。

当时,为不使日军前来报复(当时日军对收留新四军的村庄实施“三光”政策),保长决定将包家村暂时改名为包甲村。后来,为纪念村民协助新四军打击日寇的英勇行为,村民们决定村庄正式更名为包甲村。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