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林聪(中)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上门摸排工作。记者 陈晓玲 摄
本报记者 陈晓玲 通讯员 吴爱芳
“群组公告: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为进一步加强市民广场社区防控力量,有效应对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现招募志愿者,有意者可以跟我社区联系,谢谢大家!”8月1日中午12时25分,市民广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汪昕在“市民广场社区的青年们”微信群里发了这样一则公告。
公告发出去半个小时左右,群内的共青团员林聪就通过微信和汪昕私聊,表示要报名参加。据汪昕介绍,林聪今年26岁,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2016年从浙江某部退役后,考取了盐城师范大学,今年刚刚毕业。从8月1日开始,林聪主动请缨加入市民广场社区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95后”志愿者,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敲门行动”,为社区防疫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8月3日一大早,林聪和汪昕一组来到阜阳路,对辖区居民进行摸排。趁着短暂的空闲,林聪告诉记者,报名的时候他并不知道社区招募志愿者是做什么的,之后才知道是“敲门行动”的志愿者,就是协助社区摸排中高风险地区来丹返丹人员情况,“1日下午1点多报的名,下午2点就上岗了,虽然有些突然,但我必须让自己马上适应,为社区工作人员分担一些压力。”
“您好!我是市民广场社区的志愿者。请问您和共同居住的人员近十四日内是否有南京禄口机场经停史?是否有南京市、扬州市、张家界市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是不是从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丹或返丹?请您出示一下健康码和行程码。”
“没有,我们一直在丹阳的,没出过门,这是我的健康码。”
“好的,那麻烦您在承诺书上登记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并签字确认。”
在8月1日至3日为期三天的“敲门行动”中,林聪每天早上9点就开始这样的询问和操作,一直要忙碌到晚上9点左右。除去吃饭、休息的时间,林聪一天差不多有11个小时都奔走在市民广场辖区各个小区和门市房。虽然酷暑难耐,但他没有抱怨,用默默付出诠释了退役军人的担当。
“成为‘敲门行动’的志愿者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不易,天气炎热,还要不停地重复询问,喉咙都哑了。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就应该挺身而出,冲在前面!”拎着装着资料的袋子,林聪擦着额头的汗水,敲响了居民家的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