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补正好多读

核心提示: 近日,中办国办发文,从国家治理高度管控校外培训,培训虚火大风吹灭,教育生态清风徐来。大肆补课时我说过百补不如一读,收紧补课时我要说少补正好多读。

周竹生

近日,中办国办发文,从国家治理高度管控校外培训,培训虚火大风吹灭,教育生态清风徐来。大肆补课时我说过百补不如一读,收紧补课时我要说少补正好多读。

上学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读书啊!不读书,上什么学?不爱读书,不会读书,能上出什么好学?然而读书却与我们渐行渐远,教育也成了单纯的上课和补课。

尽管自古以来人们对书的比喻和读书作用的诠释已经妙不可言,多如锦绣,但是我还是有我理解的方式。我以为书籍好似一块块砖石,你要建知识的高楼,人生的大厦,你所读过的书就是你高楼大厦的基础,你要更上一层楼,你所读过的书就是让你登高的台阶。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读书不是单纯的消遣,更不是一味地娱乐,读书是对人的洗礼,对人的滋养,是开心灵之窍,是长文化之识,是补精神之钙,是明是非之理。因为书是生活中的一道阳光,照亮人类蒙昧的天空;书是开启心扉的钥匙,引领我们步入知识的殿堂。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精神高尚;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知书达礼,明辨是非;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掌握真理,充满智慧;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现在的家长在“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蛊惑和校外补课诱惑下,差不多从幼儿园就开始为小孩子订购补习课程,小一点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大一点是外语奥数学科知识。从上学开始到上大学之前,无数的小孩不是在补习的地方就是在来回补习的路上。校内学习紧张,校外补习繁忙,小孩子的个人时间几乎被占尽,个人阅读时间和空间几乎被剿灭。事实上一个人自由的思想空间,自我的思想见解就是在他们博览群书集思广益中形成的,而他们自由阅读的时间被掏空了,自我阅读的习惯没有养成,文化性、文艺性、人文性性能欠佳。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这是道理,也是愿望,却不是现实。国外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他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看书。国内呢?人们要么是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要么在看手机,鲜有看书的人。图书馆门雀可罗,鸦雀无声,麻将馆座无虚席,人声鼎沸。“麻将上网看电视,泡澡美容广场舞”,有人甚至这样总结如今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从各家各户家中的摆设看,难见书影,难闻书香,找不到书的归属之地了。现代人的新居中女有衣柜,有鞋柜,有化妆品柜,没有好书柜;男有酒柜,有茶柜,也没有书柜;家有电视柜,没有书柜,有摆放奇珍异品的博古架,没有摆放书报杂志的书架。以往家中最神圣庄严的书桌被摆放在家中最讲究的地方,现在书桌或者成了红木桌椅,或者成了自动麻将台,书桌真正退避三舍了。

从读书的方式来看,屏读代替了纸读。现代人或者对着大屏,从20多英寸的显像管电视机到几倍于此的平板电视,看韩剧、清宫剧、抗战剧,看中国好声音、最强大脑,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看舌尖上的中国;或者对着中屏,从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ipad中看各式新闻,进行各种网购;或者对着小屏,从手机上发qq,刷微信。浅读代替了深读。从片花、花絮中阅读,鸡零狗碎,断章取义,以浮光掠影,跑马观花式的扫读,浅尝辄止,一知半解。

从读书的趋势来看,功利性阅读代替充实性阅读。在实用功利目的的驱动下,如何挣钱发财,怎样当官晋级,怎样保健养生,怎样考试升学超越了对人生修养和人生价值观培养的需求。学生读书,大部分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辅资料,成人读书,时尚杂志小品故事养生保健书籍成为最爱。读原著原创作品和纯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呈低迷状态。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难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沉闷枯燥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公益国学夏令营里我对我班里的小学生初中生提出了四点要求,会背100首古诗词,会背100个成语,会背100句名言名句,会讲100个精短小故事。为此我要求他们每天早上要挤出10分钟读书,大声地读出来,一直坚持下去。

是时候了,少补点课,多给点孩子读书的时间,培养他们读书的习惯,读进了,读好了,读书就是投入最少产出最大的学习方式。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