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扬
对于一个在高考前被班主任宣布为“如果运气好,大概能有一碗稀饭喝”的踩线生而言,他的成绩不足以让他在选择大学时游刃有余。
这个踩线生就是我。1995年高考,我毫不意外地铩羽而归。经过一年的复读,我总算有了一点“喝稀饭”的希望。然而,依照最后两次模拟考试的成绩看,我顶多能上专科线,加上那时有本地师范类学校降10分录取的政策,班主任老师斩钉截铁地对我说:“报师专!”
学校没得选,问题又来了。该报什么专业呢?毫无疑问,英语是师专的第一热门专业。据说,学好了英语,就不一定非得到学校教书了,什么翻译啦!什么对外贸易啦!什么出国啦!学好英语天地宽。我珍重地在志愿填报单的第一栏上填下“英语系”。
第二志愿,我只能选择自己并不特别讨厌的中文系。至于第三专业,思来比去,我选择了政治系。
通知书姗姗来迟,我被中文系录取了。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好歹有了个“喝稀饭”的“铁饭碗”(那个年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包分配)。
师专的头一学期,我的老毛病又犯了——我的初中和高中就是在浑浑噩噩中开启的。师专伊始,我享受起了“苦高三,耍大学”的生活——沉迷于游戏室、台球厅,天天迟到、翘课。不料,期末考试给我当头棒喝——我的《现当代文学》挂了科。挂科要补考,补考一科还得交50元钱。我的高考成绩在全班还算比较靠前的。当老师在课堂上公布挂科同学的名字时,我觉得自己脸上仿佛着了火,火烧火燎地,恨不得找个地缝往里面钻。
第二学期,我不再迟到翘课,台球和电子游戏也戒得彻底。课余时间,图书馆成了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每天下午放学后,吃完晚饭,运动一个小时,冲个澡,立即去图书馆“充电”。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就是拼命读中外名著。
这样的努力,让我在第二学期扬眉吐气——这一学期,我在校报和当地日报发表了几篇散文;我的英语通过了专业水平考试;我的综合成绩一举跃居全班第五;我的每一科都达到了优良水平,尤其“写作”和“古代汉语”这两门学科,都获得了单科第一名。虽然只有60元奖学金,但就像后来看到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我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如今,我已是省城一所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虽然偶尔也有失去动力的时候,可一想起自己读大学的辛苦,想起填报高考志愿时的忐忑,想起曾经被荒废终又被珍惜的师专时光,我就有了继续前进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