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智库在光明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灵活就业到底香不香#话题,引发关注与讨论。
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简单来说,灵活就业一般指自雇的、临时性的或非正规的就业模式,基本可分为非全日制就业、个体工商户、新就业形态三种。与自由职业相比,灵活就业涵盖范围更广,可以是“打零工”,也可以是自主创业。
随着数字经济兴起,网络写手、短视频制作者、网约配送员等灵活岗位,已逐渐成为中国就业选择热点。同时,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在今年的吹风会上表示,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已达两亿人。然而,社会舆论对于灵活就业者,尤其是其中的青年,仍存在一定的偏见和怀疑。有很多人认为:“就是打零工,干一天算一天,好什么?”“网络经济毕竟不是实业,灵活就业无法促进社会发展。”
事实并非如此。以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例,外卖骑手、快递员等灵活就业者,在疫情冲击中维系了社会的稳定运行,此类行业也逐渐成为社会就业压力的“解压阀”。这些灵活就业岗位门槛不高、包容性强的特点,使其为困难就业者提供了劳动机会,发挥了传统就业难以替代的作用,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从发展趋势看,数字革命推动了社会智能化,新的就业形态应运而生,短视频、网络主播、在线辅导等新平台为就业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机会。社会形态正在悄然变化,顺应发展并非坏事,对于大多数青年人来说,选择灵活就业并非头脑发热或无奈之举,而是结合自身能力与人生目标做出的主动选择,灵活就业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或积累创业经验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当然,无论青年人选择从事何种职业,职业生涯规划与正确观念引导都必不可少。另外,缺乏社会保障,也是灵活就业的“硬伤”。大部分灵活就业者收入不稳定,就业者与平台劳动关系模糊、城乡户籍限制等情况成为社保不健全的影响因素。好在,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支持灵活就业,不少保障政策正在建立,许多地方政府已推出相关政策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已有专家呼吁构建一种适应灵活就业模式的新型社保体系,用以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劳动权益。
灵活就业或许仍存在许多问题,但我们能做的绝不是忽视与嘲讽。新事物的发展必然存在一个摸索与完善的过程,我们应给予灵活就业者更多关注,提升他们的社会认同感与职业归属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