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狗情未了

核心提示: 自小生活在丘陵山区,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是嘈杂的狗叫声。

■汪海

自小生活在丘陵山区,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是嘈杂的狗叫声。虽说狗一身是宝,但在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的年代,物资匮乏,家家户户囊中羞涩,人都吃不饱,苟且度日,哪来的残羹冷炙喂狗,养活一条狗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村里游荡的狗大都骨瘦如柴,毛发稀疏,眼神忧郁,四处觅食,没有人来体谅狗的疾苦。只有当陌生人进村时,狗的斗志和野性才会爆发出来。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没有见过这种架势的人定会吓得两股颤颤,屁滚尿流。村里小伙伴的日常本来就枯燥无味,见此情景,纷纷在旁围观,趁机起哄,直到大人出门来大声呵斥,群狗识相地低呜着恹恹而退,他们才会一哄而散,欢笑不已。

看到别人家养狗我也很羡慕,在我的百般哀求之下,母亲抱回一条被人遗弃的小黑狗。至此,我做家务特别勤快,学习也特别用功,就生怕做错事情父母亲不让我养狗。每次吃饭我哪怕自己挨饿都会节省点饭菜喂养小黑狗,放学割羊草时也把它带在竹篮里。与小黑狗一起嬉闹追逐的岁月给我的童年增添了一抹亮色。

可小黑狗不争气,偷吃了邻居家的小鸡,邻居不依不饶,一定要打死偿命,理由是尝到吃鸡甜头的狗还会继续作恶。待我放学回家,看到躺在屋后老梨树下的小黑狗,额头上的污血已经凝固,腿还在不住地抽搐。

刹那间,我崩溃了,哭泣着躲进后山整整一天一夜。当父母亲找到我时,我已经没有眼泪。母亲心肠一软,许诺再抱一条狗回来养。可此后我不再养狗,小黑狗的肉体凄惨地离开了世界,给我的童年留下了心灵创伤。世间事大凡用情愈深,留下的痛和伤也愈深。

早些时候在一位同行的办公室小坐,见她的墙上、玻璃台板下乃至手机的背面都贴着压着同一条狗的彩色图片。还没有寒暄几句,她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她的爱狗的故事。这条狗懂事却不傲慢,勇敢但不凶残,十数年与她如影相随,成为她忠实的伙伴。她似乎在论证一个真理,生她者父母,知她者非狗莫属。说到动情处,她潸然泪下,不住地用餐巾纸拭泪。

听到她说到她的狗因为年老而离世,我本想劝慰她善终是一种解脱。她的同事已然不太耐烦,调侃起她来。“你见到每一个人都是讲你的狗的故事,清明节祭扫祖先时,你好像也没有如此悲伤啊。”说来也是,狗毕竟是个畜生,怎能与先祖相比,在人的心目中总有个高低轻重之分。话音刚落,泪眼婆娑的同行又笑起来,真让人哭笑不得。诧异之余,我怀疑这是早更症状。

根据日本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狗通晓人性,聪明伶俐,不计贫富,始终忠诚于主人,不离不弃,非其他动物可及,所以才得到人类的特别宠爱青睐。

时下,养狗在城乡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养狗人的心境却与往日大相径庭。有人是为了追赶时尚,有人是为了装酷炫富,有人是为了关爱动物,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有个少妇邻居养了一条宠物狗,上下电梯总是抱在怀里,生怕碰着撞着,还左一声又一声狗儿子长狗儿子短,辣眼的亲密场景实在看不下去。可当狗在楼道旁随意大小便时,少妇邻居却不闻不问,不知道真的有人喊她一声狗娘,她会不会翻脸失态。

曾听朋友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日去城内一富豪家做客,主人甚是热情留饭,推却不过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主人家的餐厅华丽富贵,菜品也很丰盛。朋友入座后,保姆牵着两条狗走进来,只见狗熟门熟路跃上座椅,保姆开始剥虾子喂狗。

朋友面色顿时难看起来,现场气氛极为尬尴。主人见状,呵呵一笑,解释道:“不要见怪,我家的狗也是家庭成员,每天都与我同桌吃饭的。”见朋友许久不语,主人又说了一句,“放心,我家的狗打过疫苗,定期体检,天天洗澡,干净卫生。”

即便如此,朋友还是找了一个借口提前退场。每每提及此事,朋友总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狗再尊贵,怎可与人同桌,此事伤害性虽然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却日渐退化,当心境陌生和空旷时,养狗便成为一种情感寄托,对狗精心照料,爱护备至,与狗嬉戏,携狗同游,其乐融融。想起法国著名政治家罗兰夫人的经典语录:认识的人越多,越喜欢狗。其实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

古训说,人不宜好,狗不宜饱。人和狗的关系再亲密,也是被人驯化的动物。人与狗的情感终究有把尺度,但是不曾养过狗的人,很难想象与狗一起生活是何等的充实快乐,养过狗的人,则无法忍受与狗分离的失落和苦痛。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