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杂谈
“防沉迷”呵护夕阳红
王珉
从前,子女整天沉溺在数码产品和互联网世界中,让上了年纪的父母不解,甚至斥责。“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愈来愈多的中老年人喜欢智能手机大规模“触网”。但中老年朋友过于依赖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平台,给家庭和自身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导致原本浮沉的岁月不再寂静。
笔者身边的邻居——徐老太太,一天到晚把每个亲戚的照片都做成相册,然后通过微信发给对方。不过好事做成了坏事,亲戚颇有怨言,原因是老人把这个亲戚和去世的家人放在同个相册。另外,徐老太太凌晨三四点不睡觉,依旧躺在床上上网刷微信,引发肩膀疾病,却仍然不听劝不肯放下手机。
南京的王先生,因为教会术后腿脚不便的父亲上网打牌,深感后悔。因为他的父亲经常一打牌就是一天。绍兴上了年纪的章阿姨会玩网络游戏后,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欲罢不能……抖音等短视频洗脑符号,也正渐渐吞噬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最近,我和一位神经内科主任聊天,他认为,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中老年朋友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抗拒,要么沉湎。老年人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衰退是其认知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老人控制情绪的能力随着大脑皮层控制的减弱而减弱,与孩子大脑皮层情况相似。中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部分人会出现脑萎缩,影响大脑皮层的功能。
如何让老年人摆脱“魔爪”?这位医生认为应该分为三个主体考虑。首先,从老年人本位主体思考。老人应该更多地融入社区与邻居互动,通过聊天散步等排解寂寞,不能让自己成为手机的“木偶”。
其次,从和老年人相关的亲人方面思考。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社会不仅应该关心老人的衣食住行,更应关心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年轻人既然可以帮助老人成为数字生活的主人,也应该竭尽全力帮助他们正确“触网”,儿女应该花时间和心思,来满足老人沟通陪伴的需要。
最后,最为关键的是全社会加强养老护老方面的建设。互联网平台不妨推出和“青少年模式”一样的“中老年模式”,相关手机软件在使用时长、用眼健康、视频内容等方面可以加以调整来保护中老年人,从而达到防沉迷的目的。同时,对一些来源不明的信息进行筛查,加大虚假信息的治理力度,过滤老人易受诱骗的内容,剔除谣传低劣等内容。不仅是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可以对手机APP进行适老化改造,社会上,诸如老年大学和社区等,都可以开设专门的智能手机使用课程,积极帮助教育引导老人。另外,当务之急是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合理引导老人上网行为,并为他们提供更多替代性选择——子女陪伴,建设老年大学,丰富社区老年人文体活动……尽可能为其社交健身学习等创造更多选择,最终才能收获最美夕阳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