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会议记录背后的革命丹心

核心提示: 5月17日下午,在水关路与姜家园东路交叉路口东北侧的黄竞西烈士故居,69岁的黄墨群老人与两位姐姐小心翼翼地将一叠“手书”拿了出来,“手书”上的字迹分外清秀。黄墨群说,这些应该是会议记录,记录人就是她们的大伯——黄竞西。

图为黄竞西烈士侄女提供的会议记录影印件。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通讯员 夷朝霞

编者按:每一件红色文物都承载着不可言喻的意义,每一段红色记忆背后的故事都将激励着我们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的担当。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不忘百年初心,本报推出“红色文物·党史故事”系列报道,通过寻访一件件红色珍藏,追忆革命先烈,聆听红色故事,凝聚前行动力。

1927年6月29日深夜,在上海龙华监狱昏暗的牢房里,一个遍体鳞伤的青年人席地命笔,写下了自己的遗书:“我终觉得死于今,比死于昔,使人们可觉悟,中国是需要继续革命的……”“我在未死前,毫不畏惧,你们不要痛心。死者已矣,惟望生者努力……”写下这些文字的是黄竞西,时任中共丹阳支部书记。

5月17日下午,在水关路与姜家园东路交叉路口东北侧的黄竞西烈士故居,69岁的黄墨群老人与两位姐姐小心翼翼地将一叠“手书”拿了出来,“手书”上的字迹分外清秀。黄墨群说,这些应该是会议记录,记录人就是她们的大伯——黄竞西。“我以前就看过,但很多地方看不懂,一头雾水,感觉像是一些暗语,应该是指代一些特定的人和事。”黄墨群说,“不难看出,当时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复杂,危险时刻存在。”

黄墨群告诉记者,她手中的这些是影印件,原件保存在中央档案馆。但即便是影印件,黄墨群和姊妹兄弟对此同样视若珍宝。“大伯牺牲时才31岁,我们后辈从这些文字中能够感受到他是一位热血的爱国青年。”黄墨群说,他们手中有关大伯的遗物并不多,只有这些会议记录以及有大伯笔迹的民国时期的房契。

1897年12月19日,黄竞西出生在扬州市邗江县施家桥黄家庄。1909年,其父黄德明在丹阳开办“种德堂”药店,这时黄竞西因生母病故由老家移居丹阳。

1924年春,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黄竞西由于长期和《民国日报》有密切联系,这时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负责人胡汉民、毛泽东进行了接触。

1925年春,由于黄竞西等进步人士的积极努力,丹阳的革命运动蓬勃兴起,成为江苏革命形势发展较快的地区。在上海国民党执行部工作的共产党员恽代英、侯绍裘、刘重民等多次到丹阳开展工作,与黄竞西等人建立了联系。在恽代英等人的熏陶和指引下,黄竞西于1925年4月经侯绍裘、刘重民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中共丹阳支部建立,直属中共上海地委领导。

1927年6月26日,在一次省委会议中,黄竞西与陈延年、郭伯和、韩步先一同被捕。黄竞西被捕后,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作“共党要犯”,屡遭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他宁死不屈,表现出共产党人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他自知敌人对他“欲处死刑”,但他认为“为党牺牲,本我素志”,唯念亲人为他悲哀,更希望革命同志乃至他的儿子“能继我志而努力才好”。为此,他于6月29日深夜,在肮脏昏暗的牢房里,撑起遍体鳞伤的身子,席地慨然命笔,给母亲、爱妻、亲友及同志们写下了6份遗书:“我终觉得死于今,比死于昔,使人们可觉悟,中国是需要继续革命的,我之死也无余恨。”“祖父年老,我事最好勿告他,免他心急……死是一快乐事,尤其是为革命的。我在未死前,毫不畏惧,你们不要痛心。死者已矣,惟望生者努力。”他向同志们指出:“现在的革命,进一算半,退一算十,不革命的,就在这时淘汰了。”并望同志们“继续前进,万勿灰心”。他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跃然纸上;对亲人的体贴关怀,感人泣下。他在狱中受尽酷刑,反动派始终无法从他口中得到什么,恼羞成怒,残忍地割去了他的舌头,后又将奄奄一息的他装进麻袋扔入枫林桥下,连遗骸都未留下。

“我们手中有关大伯的遗物都是后来兜兜转转才拿到的,直到那时,全家人才知道大伯经历了什么。”黄墨群说,“实际上,大伯牺牲的时候,家里人什么都不知道。那些遗书,我们的奶奶和大伯母并没有机会看到,而大伯年仅3岁的孩子也在大伯牺牲后不久便夭折了。”

近百年来,黄竞西的后人们都以身为烈士家属而骄傲,在各自的生活、工作中,他们把黄竞西烈士的奉献精神、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刻在了骨子里。“现在的黄竞西烈士故居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地方,我们姊妹几个经常会回来看看,怀念童年的时光,回忆老一辈人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大伯早已不在了,但他当年亲手种下的那棵黄杨树现在依然长得很好。”黄墨群说,“铭记历史,不忘先烈,心怀感恩地去生活,英雄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