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牌界西社区:
建设“工业特色型”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 旦平 通讯员 界宣
近年来,界牌镇界西社区紧紧围绕“工业特色型”美丽乡村的目标,以“产业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治理美”为标准,对建成区进行整治改造、完善提升。随着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聚集功能不断增强,一座产业兴旺、生活宜居、治理有效的品质新城呼之欲出。2020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9909元。近日,记者对话界西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姚纪平,探究其发展背后的“立足之道”。
记者:我们知道现在界西社区辖区内产业规模已达30亿元,近5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带动超过8000多人就业,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呢?
姚纪平:原因在于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我们界西社区是由三个村合并而来,总面积不过4.17平方公里,总人口13000多人,地少人多。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当时的镇村一级党组织就渐渐地体会到靠传统农业打农业产量翻身仗,只能解决温饱,不能致富。在他们的引导下,一批以乔大根为首的界西社区的“拓荒牛”外出上海、浙江等地学徒做生意,学成后便回界西发展。
为了过上好日子,界西人不论男女老少,起早摸黑,跑遍了全国各地,有的甚至走出了国门。从最初的做点零工,发展到现在多元化的汽配、摩托车、路灯的模具研发、包装、物流等产业,产业发展不断跨越升级。界西最初的“开门是企业,闭门是住户”的家庭式生产企业模式也不断完善,家族型、协作型、朋友型等相互依托,逐步形成了庞大的加工体系和产业链,实现了规模化、自动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产能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和延伸。
如今,思想解放了,村民收入提高了,社区工作也越来越好做了。所以我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开思想的扣子,才能迈开发展的步子。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还是要依托本地优势,树立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记者:产业有了,企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管理不规范,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如何进一步管理这些企业呢?
姚纪平:确实这个问题还是存在的,我们镇村一级党组织也多次开会商讨。2006年,正好界牌大搞四集中时期,结合政策,为了更好服务企业,我们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腾出发展新空间近1000亩,占界西全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打造界西工业园区,给入驻企业三年免租金的优惠政策,如今工业园区内入驻企业近200家,解决就业4000余人。
同时,近年来,我们在其他地方自建标准化厂房800间,既解决小微企业自建厂房用地难、投入大、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也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这也成为社区主要的经济来源,每年收取租金近350万元。
为确保产业走向绿色发展通道,社区两委还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坚持把可持续发展、安全生产作为我们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记者:针对下一步界西社区发展,我们还有哪些举措和设想?
姚纪平: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
如何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如何聚焦转型升级,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二代企业家身上。
我们在16家规模企业里成立党支部,由有学识、有能力的二代企业家担任党支部书记。江苏高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党支部书记、二代企业家谷立新的带领下,立足高端定制化汽车外观、内饰包围改装配件项目,引领我镇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转型升级,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我们还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多年来,界西社区荣获了江苏省生态村、省级创业型社区、镇江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荣誉。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界西社区还不断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矛盾化解等社会治理工作,并充分发挥乡贤理事会等民主协商载体作用,家风、村风、民风持续向好向善。如今,界西正朝着建设“工业特色型”美丽乡村不断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