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琪
钱兰英住在云阳街道化肥路社区,今年虽然80岁了,但是仍担任着社区网格长的职务,“上门收卫生费啦,协调邻里各种矛盾啦,传达社区精神啦,虽然每天过得忙忙碌碌,但是能为社区工作出力,能为群众解决问题,心里非常充实。”钱兰英笑着对记者说。
“劳动最光荣”
1941年,钱兰英出生于横塘大钱村。1954年,小学毕业的钱兰英作为班级里唯一的女生考入了少阳中学,“在那个时候,还是要上学的人多,只有家里实在困难,才会不去。”钱兰英告诉记者,虽然考上了初中,但是当时外公外婆年老体弱,为了照顾两位老人,钱兰英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小学毕业后直接到村生产队参加了劳动。
“上学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报效祖国,劳动也是建设国家,我并没有觉得弃学务农是一件遗憾事儿,在我心里,劳动也是十分光荣的。”从小就有着极高觉悟的钱兰英在参加生产队劳动后,更是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每天出工,钱兰英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她还主动承担队里记工分的工作;冬天捞沟泥,钱兰英总是冲在前,双脚被冻出血来也毫不在意。
“1956年,村里粮食遭遇病虫害,需要用石灰和硫磺烧成一种浆,浇到麦子上,不然农业生产将面临颗粒无收,那个时候,我和几个队员七天七夜不睡觉,一边打瞌睡一边烧硫磺浆,在我们的努力下,那年生产队获得了大丰收。为了表彰我,第二年,村里推荐我参加了省里的第三次青年团代表大会。”
一封特殊的回信
钱兰英回忆说,出席团代会对于她的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会期间,她书写的发言稿《高小毕业生活跃在农村》被新华日报刊登在了第二天的头版,引起了不小轰动。当年,她的老师丁泽民在报纸上看到这篇发言稿后,立马从南京师范学院给她回了一封信,虽然几经搬家,但是这封信一直被钱兰英珍藏着。翻开这封信,记者看到,在时间的洗涤下,这张信纸已经破损泛黄,但是字里行间饱含的激情依旧跃然于纸上。信中,丁泽民教导钱兰英:“书本上的知识你学得少一些,不要紧,知识是从实践中丰富和总结起来的,善于跟别人学习的人,他的学问是会丰富起来的。”并且嘱咐她一定要“听党的话、做党的事”。钱兰英深情款款地说,老师的这封信给了她很多鼓励,也更让她坚定了不改劳动本色、一辈子为党服务的人生信念。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钱兰英郑重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不出所料,支部大会一致通过,批准了她的入党申请。至此,18岁的钱兰英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当时这在妇女同胞中可以说是屈指可数,钱兰英也开始以党员的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我深刻地记得,当时的入党宗旨上写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就意味着对自己的要求要更加严格,最起码在工作中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当做的事情,就要一马当先,无畏无私。”入党之后,钱兰英被调到了水利部门工作,她积极组织队员成立“青年突击队”;为了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她去参加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学习;她把自家的床板拆了,拿出去架桥铺路……成为党员之后的钱兰英对农村工作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儿、用不完的热情,她的心里似乎只有党的事业,没有自己。
“退休不褪色”
1985年,因为丈夫高级教师的身份,钱兰英享受国家政策红利,“农转非”离开了工作了31年的农村,进入了工厂。工作期间,钱兰英积极投身职工妇女工作,直到1998年光荣退休。
退休之后的钱兰英更加忙碌了。她所在的化肥路社区只要举办公益活动,她总会积极参加,出钱出力,乐此不疲。
2007年,社区开展“三创三清”工作,钱兰英带头清理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她还走家串户,帮助社区解决居民私自“圈地种菜”难题。“哪家窗户门没关,哪家房屋漏水了,哪家家里有矛盾了,我都要过问,退休不褪色,就想着能为群众办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地,邻里街坊都被这位大姐的热心肠打动,一有困难总想着来找钱兰英协调。
“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从13岁弃学从农毅然投身到农业生产一线的少年,到80岁依旧奔波在社区工作一线的老年;从当初的省代表到如今的网格长,钱兰英骄傲地说:“变化的是年岁,是身份,不变的是为党服务,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钱兰英说,现在身体还硬朗,她会继续坚守在社区工作一线,多为群众做点事,她要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为党奋斗终身的誓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