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扎根为民路38年深耕富民途

核心提示: “1965年6月”“1980年4月”“1982年8月”……74岁的胡小锁像同龄人一样常常自嘲“年纪大了,脑筋大不如前,记不住事”,但这些时间点他印象深刻。

55年扎根为民路 38年深耕富民途

——访车站社区原党委书记 胡小锁

本报记者 尹媛

“1965年6月”“1980年4月”“1982年8月”……74岁的胡小锁像同龄人一样常常自嘲“年纪大了,脑筋大不如前,记不住事”,但这些时间点他印象深刻。

“1965年6月,我18岁,正式到车站村工作,做会计;1980年4月,经过一年的预备考察期,我如期转正成为一名中共党员;1982年8月,经组织选任,我上任车站村党支部书记。”胡小锁说,自己在村里工作了55年,做“村书记”也有38年,回望这大半辈子,做成了一些事,也算没有辜负初入党时立下的“为民富民”誓言。如今,胡小锁虽已卸任“书记”一职,但仍以“车站社区乡村振兴领航员”的身份继续发光发热。

于亲历者而言,曾经的艰辛不易总是更难忘。但胡小锁记得最深的,不是从前条件如何艰苦、工作如何艰难,而是从初上岗便自我要求勉励、而后始终坚持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到村里当会计后,我就意识到当时做好事已蔚然成风。作为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我自然不甘人后,所以样样都想冲在前、干在前。”不仅是受大环境熏陶,更是应村里需要,数年时间里,胡小锁除了要做好会计工作、生产队劳动等“分内事”,更一人挑起了“电工收费员”“农技员”“养蚕人”等多重身份。为了方便时时为村民办事,不常待在草棚办公室的胡小锁便将公章等必备用品揣进了随身的黄布包,田埂、牛棚、塘边都成了办公点。“那时候都是起早摸黑抢着干活,做了也不愿意告诉别人,总觉得能吃苦、肯奉献是特别骄傲的一件事。”

1976年,已近而立之年的胡小锁想要思想行动上更进步,于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因一些客观原因被搁置。直到1979年,经组织批准,胡小锁顺利成为预备党员,一年后,如期转正。“我算是第一批严格通过预备期转正的党员,当时村里总共不过十二三名党员,心里满满的都是自豪感、荣誉感,当然更多的是责任感。”胡小锁说,十几年在车站村一线工作,看多了村不强、民不富的苦日子,自己实在想为百姓们过上好日子做些事。1981年,肯干能干会干的胡小锁升任车站村村委会主任;一年后,胡小锁正式任车站村党支部书记。

为了彻底改变村困民穷的局面,胡小锁绞尽脑汁谋对策。“当时以大运河为界,河西是城区,河东是农村,我们车站村作为临河的‘东部农村’,为什么不能立足区位优势接收城区辐射搞事业呢?”胡小锁会同车站村党支部副书记和村会计,各自发挥所长,抓农业生产、抓内部管理、抓对外协调,分工协作,一步步推进车站村“智取”富民路。

“我们先办了车站综合五金厂,‘消化’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解决了部分干部的工资问题。后来,借紧挨火车站的地理优势,建了康乐饭店(旅社)。由于店门前宽敞且人流量大,诸多在康乐吃饭、住宿的眼镜商贩渐渐在此形成了眼镜买卖的小据点。随着人流越来越多,为了便于管理,我们经多方协商推进,最终在附近九曲河岸边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辟出了1300多平方米的地方,引导所有眼镜商贩聚集于此。而这也就是华阳眼镜市场的雏形。”1986年,华阳眼镜市场正式挂牌开业,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更经历了五次扩建,直到2014年5月拆除,正式并入中国丹阳眼镜城。

最初的华阳眼镜市场为车站社区积累了可观的“第一桶金”,此后的三十多年,胡小锁带着“车站人”通过不断与时俱进调整思路、最大化发挥地理优势、利用既有资金盘活资产等“智举”,进一步壮大富足了集体资产。1995年,车站社区新建第一栋600平方米的厂房出租;2003年,新建华阳菜市场;2003年至2006年期间,将辖区内的塘、沟、荒地等闲散土地全部利用起来,新建设一批标准厂房;2007年,建设朝华模具城……“这些年,我们‘车站人’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不仅缘于大家齐心协力肯吃苦、能干事,更得益于大家勇于探索‘开先河’‘吃螃蟹’。”据胡小锁介绍,2004年,赶赴多地考察学习并立足实情科学筹谋后,车站村正式开始试点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固化改革,将股份分为“基本股”和“农龄股”。要成为“股民”,必须是“原住民”;要获得“基本股+农龄股”,必须是2004年前一直生活在村里、从未搬出去的“铁杆”村民。2005年,车站社区第一年分红,“基本股”每股分红500元、“农龄股”每股分红3元;2020年,“基本股”每股分红9500元,“农龄股”每股分红65元,分别上涨18倍、20倍左右。

“我既有‘基本股’又有‘农龄股’,所以2020年我总共拿到了12000多元的分红,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严月仙今年77岁,她说自己在车站社区待了大半辈子,一开始当上“股民”时,心里还有些不踏实、怕分不到几个钱,可这些年来眼见分红接连翻番,幸福指数也跟着水涨船高。而对于胡小锁,她更是赞不绝口。“胡书记就是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代表,更是引领我们车站发展致富的带头人,我们有今天的好日子离不开他!”车站社区居民吴洪斌已年近耄耋,提起比自己小好几岁的胡小锁,他丝毫不吝啬肯定之辞。“胡书记一心为公,辛劳一生为村民谋幸福,是值得大家敬佩的!”

目前,车站社区集体固定资产已近3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富裕村”。回望来时路,胡小锁感动更感恩。“从最初的党支部,到2004年成立党总支,再到2016年成立党委,社区的战斗堡垒越建越强,居民的凝聚力越来越大,发展道路也越走越宽。作为其中一员,我很自豪为守初心、践初心实实在在做了些事。虽然去年换届后就不当书记了,但我仍是‘车站人’,必然为社区发展继续贡献绵力。”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