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驾驶为“堵途”做减法

核心提示: “太堵了,从苏州回丹阳,我开车开了一晚上。”市民聂先生5月1日晚上10点从苏州回丹阳,隔天早上5点才到家。

本报讯(记者 马骏) “太堵了,从苏州回丹阳,我开车开了一晚上。”市民聂先生5月1日晚上10点从苏州回丹阳,隔天早上5点才到家。“五一”假期,“堵”成了关键词。道路交通开启拥堵模式,几乎成了重要节假日的“标配”。

据了解,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日前发布《2021五一假期全国路网运行研判》,预计今年劳动节期间全国高速公路网日均流量,较2020年同期增长16%至20%,较2019年同期增长2%至6%,今年“五一”或将成为“史上最堵五一”。事实也确实如此,进入假期以来,很多市民发现,打开微信朋友圈,与“晒假期”相比,更多的人在“晒堵车”。

“早上就出发了,一上午都没能出镇江。”5月1日,市民王女士一家开车前往盐城游玩,没想到,直到傍晚时分才抵达目的地。王女士告诉记者,由于高速太堵,她便想着切换路线,试图从“捷径”走,但让她郁闷的是,一通超车、绕道的操作后,一家人竟然走错了路,最后只得原路返回,对这趟“堵途”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市民徐先生“五一”期间没有选择去外地游玩,但即便在城区开车,他也明显感受到了增多的车流。“街上车多人也多,斑马线上是川流不息的人,两边则是堵着的车流。”徐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堵车,他不时会低头看会儿手机,但往往前头的车已经走了,他却没发现,结果被后面的车直按喇叭催促,或者就是被后面的车突然超车、加塞……“有些车也顾不得礼让行人了,能快一点是一点,让人看着还是挺揪心的,感觉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徐先生说。

记者注意到,节假日出行,不少人因急着回家或出游,容易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操作。如部分驾驶员越是看见拥堵的长队,越容易频繁变道或加塞,这不但加剧了拥堵,还容易引发事故。而发生事故后,一些车主的处理方式往往也是在“添堵”。像一些无人员伤亡的小事故,完全可以遵照“快处原则”,及时撤离现场。但不少人要么缺乏相关常识,要么习惯依赖于交警到达现场处理,最终“耗时费力”,不但增加了车主的事故处理成本,也拉低了整个交通通行效率,导致自己成了“人在囧途”,也让别人“人在堵途”。

不少受访者认为,长期养成的不文明行车习惯以及法律意识的淡薄,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节假日这样的出行高峰,其实最能检验一个社会汽车文明的发展状况。所以,道路越拥堵,每位司机越该恪守文明驾驶原则,冒失、侥幸甚至耍“小聪明”,最终只会“添堵”。

业内人士认为,道路交通的通行效率,是人、车、管理政策和服务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各种因素共同改进,通行效率才能获得最大的提升。如今,交通管理制度层面在不断进步,“驾驶文明”也能够同步“进化”,每逢过节“堵堵堵”的局面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改善。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