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党龄的胡世平:平凡人生里的初心本色

核心提示: “我只是一个一生从事基层金融工作的小人物,没有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经历,也没有如火如荼的闪亮人生,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去写。”

本报记者 桂祉越

“我只是一个一生从事基层金融工作的小人物,没有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经历,也没有如火如荼的闪亮人生,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去写。”在胡世平老人回忆录《漫漫人生路》的编后记里,有着这样一段自述。这本书记录了老人一生的重要时刻,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偶尔翻看这本书,老人总是会想起好多记忆里的人和事。

今年94岁的胡世平,出生在连云港市灌云县的一户家庭。母亲不识字,却主张儿女们一定要读书上学,要有文化。由于她家地处偏僻,没有学校,父母就在家里办起了私塾,请先生来教学。在这个私塾里,她断断续续读了10年书,直到1940年,日军经常下乡扫荡,才被迫停课。

“大哥、二弟先后在1941年3月和1942年3月赶赴盐阜区参加了新四军和淮海话剧团。当时我就想跟着兄弟们一起去,母亲却抱着我不让走。虽然那时没走成,但心里下了决心,只等待时机。”指着回忆录里大哥、二弟的旧照片,老人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战火纷纭的年代。1943年冬,二弟从东灌沭边区中学放假回家,向父母详说了边区中学的情况,父母也终于同意让她去上学。1944年,刚17岁的胡世平,与孙乔珍等同学一起,凭着两条腿、一个大木桶,在抗日交通队的帮助下,通过了盐河敌伪封锁线,踏上了老根据地的土地,成功就读于边区中学。这一年冬天,学校党支部发展新党员,在孙乔珍、孙桂超两位同学的介绍下,胡世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大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长津湖战疫中遭到空袭牺牲,尸骨永埋东北敦化。

1946年,家乡灌云县政府需要会计工作人员,经学校介绍,胡世平做起了出纳会计,没想到,这便是她一生金融工作的开始。从灌云县财粮局到参加解放军担任见习会计,几十万的经费在胡世平手中进出,人情和财务制度的碰撞,常让她感到为难。老人至今都还记得,当时想借公款遭到她拒绝的科长背后发狠说的那句:“这个小胡,真难缠!”从部队转业后,胡世平的第一站便是镇江市建设银行,之后跟随丈夫顾季祥的工作变更,分别在扬中、江宁、溧阳、高淳工作生活,几经辗转,最后落脚古城丹阳。1987年,胡世平在丹阳工商银行离休。然而,离休并不意味着金融工作就此画上句号,离休后的胡世平还应聘了江苏省经济研究中心特约调研员,耗时5年组织编纂了《丹阳市金融志》、主编了《惠农银行币研究》。

虽已年过九旬,但胡世平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晚年生活质量很高。胡世平每天保持写日记的习惯,酷爱读报,给自己订了两份报纸。此外,每年春节家庭聚会时,胡世平都要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对儿孙们发表“重要讲话”,既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她希望在革命家庭的长期熏陶和党的教育培养下,她的子女都能像父辈们一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努力奉献,真正做到“前辈传统代代传,革命自有后来人。”

九十多年的漫漫人生路,胡世平经历过抗日战争,参与过解放战争,见证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胡世平的党龄也达到了77年。她感慨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繁荣昌盛,中国人真正地扬眉吐气了,“我也备受党和国家的关照,享受离休待遇,生活幸福美满。”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