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提升水稻稳产保供增收能力

核心提示: 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记者昨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我市水稻生产要聚力聚焦“保供、提质、绿色”三大任务,坚持稳定面积产量、提升质量效益、推进绿色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水稻稳产保供增收能力。

稳定面积产量 提升质量效益 推进绿色发展

我市提升水稻稳产保供增收能力

本报讯(记者 须俊 通讯员 玉兰)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记者昨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我市水稻生产要聚力聚焦“保供、提质、绿色”三大任务,坚持稳定面积产量、提升质量效益、推进绿色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水稻稳产保供增收能力。

今年我市水稻生产的目标任务是:大力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优化生产布局,推进水稻集中育秧,强化精确定量栽培集成技术应用,推广优质品种和药肥减量增效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加强稻米产业链建设。加强稻麦周年量质协同提升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应用,提升全年效益。全市水稻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单产630公斤左右,总产28万吨左右,在全市建设7个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

市粮作站负责人介绍,为推广优质品种,提升水稻品质和效益,我市将围绕市场与效益导向,推广应用高产和优质食味品质相结合稻米为主。今年全市水稻早熟晚粳主推南粳3908、南粳晶谷,搭配种植南粳5055,示范种植长农粳1号;迟熟中粳主推南粳9108,示范种植金香玉1号。各地坚持“一主一辅”原则,做到因种栽培,早晚搭配,晚熟品种要做到早播早栽,确保安全抽穗,稳定高产。优质食味稻米品种要集中统一种植,便于产业化开发。种植糯稻的大户,最好粳糯搭配,糯稻要有订单,防范市场风险。同时,发展集中育供秧,广泛应用硬地硬盘微喷灌集中育秧,配套机械流水线播种、暗化催芽、智能控水,以及播种摆盘等一体化技术,大幅提高育秧效率和秧苗素质,培育整齐一致的标准化壮秧,真正实现节地节种、节肥节水、节工节本、生育可控等效果。

推广精准高效集成技术,促进水稻稳产提质。在水稻生产上突出耕、种、收、管“全环节”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集成。集成推广激光精整、机械化播种、集中育供秧、精准施肥、绿色植保等智能化、集约化、一体化绿色节本高效技术,总结“最适”种植规模、“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综合效益的绿色生产模式。

优化水稻种植结构,发展绿色高效种养模式,也是我市提升水稻质量效益的一大措施。今年我市将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稻-鸭共作”“稻-小龙虾共作”“稻-鱼”“稻、鸭+牧草、鹅”生态循环种养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建立规模种养基地,生产绿色、有机稻米,提高种稻复合收益。扶持引导生产者、经营实体等组建联合体,实行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合力打造优质绿色稻米品牌,积极培育建设“味稻小镇”“味稻田园”,挖掘宣传稻作文化,开展稻田创意观光旅游、稻作亲身体验等活动,推进稻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此外,在今年水稻生产上,我市将继续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高标准建设一批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订单化种植,注重打造优质稻米品牌,品牌兴稻,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本地优质稻米市场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提高种粮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