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甲战斗歼敌寇红色精神代代传

核心提示: 延陵镇九里行政村贺甲自然村东南侧,有一座烈士陵园——贺甲烈士陵园,绿树环绕,松柏满园,庄严肃穆。

图为贺甲烈士陵园。 记者 姜康 摄


贺甲烈士陵园安葬着129位烈士

贺甲战斗歼敌寇 红色精神代代传

本报记者 马骏 陈晓玲

延陵镇九里行政村贺甲自然村东南侧,有一座烈士陵园——贺甲烈士陵园,绿树环绕,松柏满园,庄严肃穆。陵园内,一位老人正在小心地擦拭着每一块墓碑,每擦干净一处,他都会直起身,郑重地朝烈士墓碑鞠上一躬。他叫贺东根,今年70岁,是土生土长的贺甲村人。2011年,退休后的贺东根成了贺甲烈士陵园的“护陵人”。十年来,他与长埋地下的贺甲战斗英烈们朝夕相伴。“每年三四月份,来这里缅怀先烈的人很多,每天一大早我都会先来把大门打开,打扫一下。”贺东根一边擦着烈士墓碑,一边对记者说道。

1939年11月,日军调动丹阳县城、金坛县城、丹阳珥陵、丹徒宝堰四股兵力1000余人,分四路合击扫荡丹阳延陵地区。其中日军第15师团池田联队的一个加强中队160余人,在大队长武村指挥下,到延陵地区大肆烧杀扫荡。11月8日上午8时,该日军加强中队在返回宝堰途中经过九里村时,遇到丹阳独立支队的伏击,日军在死伤二三十人后向贺甲村溃逃,新四军老二团、新六团部分兵力以及丹阳独立支队将日军包围在贺甲村中。同时,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调集其余部队以及各路游击队在延陵方向警戒,以伏击从丹阳、金坛方向妄图增援的日军。上午11时,围歼战打响,日军以贺甲祠堂为防御重点负隅顽抗,战斗极其惨烈,历时28个小时,至11月9日中午12时,我军将祠堂内抵抗的日军全歼,俘敌3人,毙敌160余人,包括大队长武村在内日军佐官4人,但我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战斗结束后,村民们冒着日寇前来报复的危险返回村子,拆下了自家的木门和床板,将烈士们的遗体运了出来。经清点,烈士遗体共有76具,村里老百姓把新四军当作自家人,特意在祖坟旁挖了三个大坑,将烈士们的遗体一一安葬。

“从那时起,村民们就把安葬新四军的墓地称为‘新四军坟’,每年都会像祭拜亲人一样上坟祭扫。”贺东根说道。

贺甲战斗是陈毅、粟裕领导下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反扫荡时期战斗时间最长、歼敌最多、动用自身兵力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次战斗,被延安总部通电表扬,誉为“延陵大捷”,并作词作曲成《反扫荡》战歌广为传唱。当时,上海等地的报刊以《伟大胜利在江南》的醒目标题争相刊载,引起全国舆论的广泛关注,戳穿反动派污蔑新四军“游而不击”的谎言。

说起与烈士陵园的“结缘”,贺东根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5岁那年。1966年,丹阳县委、县政府为贺甲战斗烈士建烈士陵园。由于地势原因,“新四军坟”需要迁葬,当年只有15岁的贺东根参与了烈士遗体的迁葬。“打开墓地后,我看到了一具具完整的烈士遗骨,但我一点也不觉得害怕。相反,当时的我还为能参加迁移烈士遗骨而感到自豪。”贺东根清楚地记得,最初埋葬烈士遗骸的仅仅是几口大缸,埋下去后,外面简单筑个坟、竖个碑。而这段经历也让年轻的贺东根对这片墓地有了敬畏之心,总会时不时地来这里悼念。2001年与2010年,延陵镇两次开展村庄合并,附近的烈士墓一并迁移到了贺甲烈士陵园。2013年,贺甲烈士陵园扩大修缮,烈士陵园现占地3560平方米,共安葬烈士129位,墓前树立烈士纪念碑一座。

贺甲战斗旧址1999年被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村的环境大不同了,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如果不是当年那些英勇无畏的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哪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呢?”贺东根说,“现在的孩子大多不知道这些烈士的事迹,他们来了我就讲给他们听。”守陵十年,让贺东根感到最欣慰的便是充分发挥了贺甲烈士陵园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2018年,烈士陵园附近新建的陈列馆启用,馆内的每一张照片,我都是如数家珍。每次有学生前来,我会把照片背后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有些学生甚至还听哭了。”

据了解,每年清明前后,很多学校、机关单位、社会团体都会组织人员到贺甲烈士陵园来缅怀先烈。“今年到目前为止大约已经有50批次了,去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仍有很多人在清明前后来这里缅怀。”贺东根说,“此外,陵园周边风光秀丽,很多外地游客途经此处,看到贺甲烈士陵园后,还会采摘一些野花,进入陵园祭扫先烈,并向我了解这些先烈的英勇事迹。”贺东根说,埋葬在陵园内的烈士来自天南地北,他们的后人每年都会在三月中旬至清明这段时间到这里来祭扫。“他们每次来都会红着眼睛和我说会儿话,表达谢意。对我来说,守在这里,守护着先烈们,是作为贺甲村人对先烈们的一份感谢,也是一份怀念。”贺东根说。

夕阳西下,陵园内外被打扫干净后,贺东根忙碌的一天才算结束。当被问及今后的打算,老人的回答虽简洁却掷地有声:“只要需要,我就会一直守下去。”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