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旦平 通讯员 任涛
22年前,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遭炸弹袭击,“人民的好记者”许杏虎和光明日报记者朱颖不幸牺牲。烈士的家乡司徒镇杏虎村,那时候是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茅山老区省级贫困村,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艰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深情牵挂。22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杏虎村”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的帮助下,先后种下了1500亩水蜜桃,打响了“杏虎村”水蜜桃品牌,2019年脱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如今,杏虎村人年均收入已超20000元,正一步一步走向富足生活。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杏虎村原党支部书记许德胜感慨良多:“听党话跟党走,老区人民有奔头。”
由于地处茅山老区丘陵地区,杏虎村只能种植大豆、山芋等旱谷作物,传统种植下,村民辛苦一年,收入微薄。“要致富,找亚夫”。2001年,时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江市农科所所长的赵亚夫调研杏虎村后,邀请许德胜去句容参观特色种植基地。“桃三杏四梨五年”,许德胜觉得水蜜桃见效快。2001年,杏虎村先种了150亩水蜜桃。从此,赵亚夫也与杏虎村结下了不解之缘。“赵老一年至少来村里10次,手把手地教桃农技术,遇到技术难题,村民一个求教电话,第二天赵老就跑过来。”许德胜说。
2004年,杏虎村的桃树进入盛果期。2005年,桃农的效益更好,一亩地收入近5000元。随着“杏虎村”水蜜桃的名气越来越大,2006年,村里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后来又注册了“杏虎村”牌商标,实现了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为了保证品质,一亩地只能生产3000斤。种植水蜜桃成了杏虎村的“甜蜜事业”。
杏虎村桃农张洪芳家有12亩桃园,过去不懂科学种桃,品种虽好,但品质不如人意。现在有了赵亚夫及其团队的科学指导,桃子品质好了。她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安装了喷滴灌,新购喷雾车、太阳能杀虫灯……“虽然投入这么多,算大账还是划算,因为我们的水蜜桃品质好,卖得上价!”
“杏虎村落赏花醉,桃花源里闻果香”,这是如今杏虎村诗情画意的生动写照。据杏虎村党委书记黄兢介绍,杏虎村十里桃林,每年春天都能吸引几万名游客。以桃为媒,杏虎村将“卖桃”变为“卖风景”。
如何打造特色的蜜桃小村,为杏虎村定制自己的旅游特色?“最好的办法就是融入文旅联姻。”黄兢说,近年来,杏虎村坚持生态立村,将生态优势和“杏虎村”水蜜桃品牌优势结合,逐步融入桃文化、红色文化、地质文化等多种元素,潜心酝酿“蜜桃小村文化”。
时下,杏虎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托江苏省丹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许杏虎烈士纪念馆、桃花山庄、万新蓝莓庄园、党员红色教育基地等,将十里桃林融入旅游观光农业;依托两千亩桃园和千亩茶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农家乐餐饮、鲜果采摘、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观光农业进档升位,着力打造“春天踏青赏花、夏天避暑纳凉、秋天采摘瓜果、冬天品尝美食”的“世外桃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