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屏蔽父母未尝不是爱

核心提示: 你会在朋友圈屏蔽父母吗?近日,有媒体进行了一个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3%的人会在朋友圈屏蔽父母,20%的回帖表示会屏蔽老师和单位领导。

宋鹏伟

你会在朋友圈屏蔽父母吗?近日,有媒体进行了一个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3%的人会在朋友圈屏蔽父母,20%的回帖表示会屏蔽老师和单位领导。

父母、老师和领导是朋友吗?如果不是,那么朋友圈将他们屏蔽掉,似乎也说得过去。2018年腾讯公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也显示,有52%的子女曾经屏蔽了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没有加过父母好友。

之所以微信早早就设计了屏蔽这一功能,正是看到了强烈的现实需求——很多年轻人不愿有些群体看到自己的朋友圈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父母、老师和领导。他们都是长辈,与年轻人的志趣、爱好和习惯迥然不同,却都有干预自身工作和生活的可能。于是,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发送部分信息时将特定群组屏蔽掉。

就像网友所说,不小心弄伤了手,发个朋友圈,目的不过是自嘲一下。可父母看到了,可能立刻打来电话关切问询:“怎么那么不小心?严不严重?用不用去医院包扎一下?什么时候能长大?我都说过你多少次了,一个人出门在外……”这的确是爱,却也很难叫人不烦,与其时刻担心哪条内容招来这些无尽的唠叨,不如干脆屏蔽掉省事。

就像很多年轻人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一样,这并非什么坏事,出发点是不想让父母过度担心。中国的很多父母即使在孩子成年后,依然很难与他们保持一种合适的距离,在孩子看来,有些过度关心不啻一种打扰和负担。在很多父母那里,朋友圈几乎是自己了解成年孩子唯一的一扇窗——工作和生活情况、思想动态与感情波澜,事无巨细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这当然是爱,孩子也理解,但呈现出来可能是一种打扰:这么晚了怎么还在外面?吃这些东西不健康?这女孩不错,何时带回来让爸妈见见?

当爱成了负担,逃离就在所难免。进一步说,这也是当代年轻人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的表现,他们更有边界感,不愿自己的私生活被任何人窥探,进而受到可能的干预。老师有给分数和荣誉的权力,领导有重用和忽视自己的权力,那些跟学习和工作无关的分享,又何必让这些无关的人知晓呢?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会故意利用朋友圈给自己拉印象分。某种程度上说,这都是使用社交工具时具有场景意识的体现——只让它为我所用,信息沟通与生活分享互不侵袭。

作为被屏蔽一方,也不必小题大做,这未尝不是一种另类的关爱与尊重。与其埋怨对方屏蔽自己,不如反思一下,究竟是自己太脆弱和敏感,还是日常交往缺乏分寸感和界限感,抑或是干脆扪心自问——我愿意向所有的微信好友袒露心扉吗?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