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亮课,铸就“新乡土”好课堂

核心提示: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实现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乡村学校课堂建设是困扰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大难题。

本报记者 唐菀滢 通讯员 吉建超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实现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乡村学校课堂建设是困扰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大难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知识阶梯的断层、课堂教学的方式老化等一系列问题让乡村学校课堂呈现了“学生没有兴趣、教师没有动力、课堂没有效果”的状态。如何突破困局?里庄中心小学党支部围绕“助力乡村,丰厚乡土”的发展导向,从课堂出发,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条“新乡土”好课堂之路。

支部串起课堂改革的线

学校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核心,乡村学校的高质量提升,学校党支部有使命,也有责任。学校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讨论从课堂层面进行改革的要求和方式。大家一致认为乡村学校的课堂只有抓好教师的“限时讲授”以及学生的“大声表达”才能唤醒孩子学习的自信。教师精讲,学生才能静心思考、热烈讨论,思维的火花才能在碰撞中闪现;教师精心设计训练、课堂精练,学生才能及时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由学校党支部牵头起草的《里庄中心小学基于“新乡土”的“乡味”课堂改革推进方案》,明确课改的目标与方式,课堂教学的主体结构以及考核的要求,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大学科组,对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考核。考核前组织教师学习了考核标准,让每一位教师进一步了解本学科的考核要求,在教学中自我对照检查,强化自我的整改。考核过程中党员教师、行政骨干主动申报,带头示范引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尝试展示。考核结束后,各学科组及时汇总意见,给教师教学作出评价。

乡土筑起课堂改革的魂

“新乡土”文化是里庄中心小学在办学中的价值追求,在实施过程中着力遵循三大要求:基于学科素养和学科内容,建立学科要素地图;围绕学科要素,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情境,设计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联结观念的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任务,设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就是“凝练学科观念、创设真实场境、亲历学科实践”的“乡味”课堂改革路径。

“乡村的孩子缺少对问题的思考和前期的预习指导,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掌握的方法,开展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停顿,让学生感受到在小古文的学习中,读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临退休的语文教师周芳梅说,教师根据预习单落实自觉先学,课堂上,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精讲精练,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丰富多彩。

“数学的核心要义是要通过动手实践,建立模型,举一反三。”学校分管教学的支部副书记黄益群说。在她的教学中,通常是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好学具,课堂上通过故事导入,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氛围和谐,教师语言简洁、精炼,富有启发性,学生学习热情高,参与度高,不仅掌握了换算的方法,更明白了换算的理由,教学效果非常好。

英语与艺术是乡村学校课堂的难点和盲点。学科组教师从乡土出发,抛开“主讲”这一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作为一个旁观者、引导者,将课堂“穿针引线”,利用文本中的关键“问题”,将课堂串联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乡土文化和乡土场境,通过互动式、情景式,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

评价亮起课堂改革的光

乡村学校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占优势,如果评价依然是“一盘棋”,教师和学生都会“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因此,学校结合实际围绕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架构好课堂观察量表和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观察量表是针对教师的课堂操作层面,重点结合目标制定、限时讲授和学生大声表达项目由其他教师记录和评价,录入系统,生成改进清单。课堂表现量表是学生评价量表,纵向上关注认真、积极、自信的态度维度,善于合作的学习方式维度,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的效能维度分成A、B、C三个等第,通过横向的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进行对照,生成综合评价。

在英语学科中,针对乡村学校英语学科教学的“哑巴”问题,学科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内容相关的真实场境,精心设计针对教学环节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以不同的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独立解决课堂中的部分重点、难点,对于学生共性问题,教师从旁辅导,加以协助。

随着评价工具的纵横实施,使得科学的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乡村的儿童成长不再以分数为唯一指标,在省市的科学金钥匙比赛、诗歌朗诵大赛、征文大赛、英语书写比赛、虚拟机器人大赛等各项素养型赛事奖项中都有里庄中心小学学生的身影。

“接下来,里庄中心小学将进一步发挥学校党支部的引领作用,立足乡土,站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探索总结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真正构建‘新乡土’的好课堂。”学校党支部书记钱明辉表示。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