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程平为记者指出水面下的田埂所在位置。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4月5日上午阳光明媚,在访仙镇刘家村附近的一方波光粼粼的水塘边,52岁的刘程平正在巡视水塘里龙虾的活动情况。只见他不时地俯身细致观察,不放过一丝丝风吹草动。
“你眼前的可不是一般的水塘。”见记者远道而来,刘程平直起身子笑眯眯地介绍,“这是我为了养龙虾在稻田四周专门开挖的水沟,虽然目前整个区域都被水体覆盖,看上去像个水塘,但实际上中间仍然是耕地,到了夏天还要栽秧哩。”见记者仍然疑惑,他用手指着水中不远处的一排水草说:“瞧,那里曾经就是田埂。”记者顺着他所指方向凝神望去,果然看到了暗黑色的田埂。
刘程平告诉记者,眼前的这一方水塘只是他270多亩稻虾综合种养田块的一隅之地,放眼望去,整个基地房屋周围都是他的养殖水面。“我一共承包了400多亩地,其中一小部分进行传统稻麦轮作,剩余部分则全部用来搞稻虾综合种养。”刘程平说,在养龙虾的田块四周,挖着宽2.5米、深1米的沟渠,那是小龙虾栖息、生长的家园。如今,每年从这一稻田养殖基地输送至广阔市场的小龙虾有近4万斤。
作为访仙镇稻田综合种养的领军人物,刘程平在稻田里养小龙虾已有3年多了。可他的养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刘程平在农业培训班上听到稻田里养小龙虾好养又挣钱,亩效益可超过3000元,国家还有额外补贴,他颇为心动,当即投入了一小部分资金进行尝试。他花5万多元专门从安徽购进了一批龙虾苗运回,开辟了100多亩地,准备大干一场。可谁知,这批龙虾苗刚到家就死了七七八八,仅剩下不到三成的活苗。刘程平多方询问后得知,这批龙虾很可能死于“长途旅行”造成脱水症。心痛之余,刘程平考虑到:既然着手做了,就要善始善终。虽然当年的龙虾亩产量只有可怜的50余斤,但是好在政府补贴力度较大,一进一出之间倒也能够保本。
到了第二年,刘程平就吸取了上一年的教训,在本地购买龙虾苗进行投放,解决了远程运输造成的龙虾死亡问题。然而很快他就发现,仅靠培训专家教授的课本知识并不能解决他实际遇到的问题。“专家讲的知识普遍性太强,就像一个个‘公式’,我在实际饲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不能用这些‘公式’来解答。”刘程平一边打比方一边告诉记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喂食,如何调水,如何用药,都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在这一方面,去请教那些卖饲料的、卖鱼药的,反而能得到更精准的答案。刘程平说,正是经过不懈的跑腿请教,他的龙虾养殖知识体系才一点一点构建起来,稻田养虾事业也干得越来越出色了。
“稻田里养龙虾,收获不止一块,这是综合种养的特色,也是我追求的目标所在。”刘程平说,去年他的龙虾亩产量达到了150斤,是第一年的3倍,效益也比前两年有了显著的提高。“每年从5月中旬开始进入龙虾销售旺季,一直要卖到8月底。”他透露,去年一两左右的小龙虾能卖到40元/斤,即便是4~6钱大小的,也能卖到15元/斤,销售非常火爆,往往不出基地就有小商贩上门来收。更何况龙虾田里种的优质水稻亩产量也有1000斤,综合年亩效益超过了1500元,十分喜人。
“还是得学!”看到这骄人的成绩,刘程平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觉得自己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湖北、安徽等地观摩的时候,我发现别处的稻虾综合种养亩效益确实能达到3000元左右,这恰恰说明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刘程平说,自己在这一块已经投入了约60万元,想要致富,还得花更多的精力去做。“在养殖技术上精益求精,将是我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他如是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