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云莹 尹媛 通讯员 云宣)“高新区将以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引,围绕‘智造名城、运河明珠’的定位,聚焦‘产业强市、美丽丹阳、民生改善’三大任务,加速奔跑、奋勇争先,全面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近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说道。
提发展热度 增产业厚度
“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项目作为第一抓手,围绕高质量考核目标任务,全力壮大产业规模、做大经济总量、做优经济质量,持续提升发展的热度、产业的厚度。”据负责人介绍,高新区将更大力度攻坚重大项目,聚焦主导产业,积极主动谋划项目,精准精细招引项目,瞄准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区域,梳理排定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关键环节、目标客商,强化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基金招商,加快在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单体制造业重大项目、龙头项目、高端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同时,更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前瞻布局智能制造、数字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一批高端智能制造企业;强化迅捷装具、嘉力士环保等一批亿元在建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督查考核力度,尽快把“施工图”变成“竣工图”,将项目建设的成效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成果。
再有,更大力度盘活存量资源,重点从外延和内涵两个维度挖掘资源,外延上加强与凤凰工业园的共建共享、一体规划,为高新区创新孵化和招引项目落地产业化拓展远期发展空间,为壮大实体产业规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牢根基。内涵上强化以亩均论英雄、以质效配资源的导向,完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机制,着力提升留雁、迈村等村级工业园质态,加大对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的处置、盘活力度,进一步释放存量资源红利,充分利用科技要素集聚和城市功能支撑的有利条件,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特色优势。
培育新动能 厚植新优势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高新区而言,创新是自身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在全市大局中的重大担当。
“我们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战略,培育新动能,厚植新优势,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引擎。”具体来看,高新区将打造一流创新平台,把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用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载体,依托北航研究院、苏南高端装备制造研究所等重点平台,持续在发挥创新平台技术溢出、产业孵化作用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研发设计、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等各环节的创新服务链,更好满足产业科技创新需求。打造一流创新企业,充分发挥高新区产业、平台、政策等叠加优势,做好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工作,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智能化改造,加强技术、产品、管理等创新,全力培育壮大一批创新企业。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加快组建“瑞盈壹号”创业投资基金,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支持、科技创业辅导、科技金融供给体系。扎实推进人才“四生一体”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公共服务,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搭建学习提升、沟通交流、创新创业、共谋发展的优质平台,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促产城融合 增民生福祉
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理念,高新区突出精明增长和紧凑开发,不断彰显宜居宜业、南部新城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优化规划,加快高新区空间、产业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完善功能,加快推进高新区小学、幼儿园、吕叔湘中学、中医院迁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筑牢基础,重点推进园区系列道路建设,园区与城市道路联网贯通;进一步打造精美城市,把绿色生态融入城市建设,进一步凸显宜居宜业的城市品质。
为切实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强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高新区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因村制宜、分类推进,提档升级集聚类村庄5个以上,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档升级二黄线等农村公路,做强做大“特色林果、绿色蔬菜、休闲观光、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特色,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兜牢民生底线,实施精准救助保障工程,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推进敬老院和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公建民营,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强化社会治理,全面推进“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突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高新区还将进一步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加强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引领全区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加速奔跑、奋勇争先,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