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文龙和他主打的“宁宁香米”。 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庚子年年根,珥陵镇丈山村后庄自然村的文龙家庭农场主庄文龙格外忙碌,在给小麦施完肥后,他就和妻子忙活着盘点过去一年的粮食收成、经济收支情况。庄文龙虽是个庄稼汉,却一直秉持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耕作理念,他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文龙家庭农场还将做好预习功课,进一步规划好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从小规模承包种田到如今的450亩大面积集约化经营,庄文龙在脚下的土地上已辛勤耕耘了20年。朴实憨厚的他种田亦如其人:经营面积中规中矩,种植结构相对稳定,种粮效益增长稳健。然而,随着近几年粮食价格的波动下滑,为谋求更高的收益,他不得不于稳中求变化。庄文龙告诉记者,在新的一年,文龙家庭农场将努力实现“三变”。
一是力求“品种变”。过去,文龙家庭农场一直遵循着市农业农村局的种植指导意见大面积种植“南粳5055”“南粳3908”等,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他于近几年种植了一些“小精品”,其中以“扬农稻1号”最具代表性。庄文龙说,“扬农稻1号”米质好,虽不是本市的主要推荐品种,但这些年经过他的精心栽培,倒也种出了些名堂。在给“扬农稻1号”冠上“宁宁香米”的商标后,每斤大米能卖到2.5元,还在我市优质稻米评比中多次获奖,成了全农场的骄傲。
可好吃的米大多难种,随着种植年数的增加,“扬农稻1号”抗病能力差的缺陷慢慢地凸显出来。“去年夏天,受连续的阴雨天气影响,我种的100亩‘扬农稻1号’大面积患上了穗颈瘟,导致秋收时该品种水稻单产仅有900多斤。”庄文龙说,看到自己主打的水稻品种病虫害越来越多,他只能“忍痛割爱”:“2021年上半年,我将弃种‘扬农稻1号’,重新选取一个优秀品种作为‘宁宁香米’的继承者,希望通过水稻种植品种的改变为家庭农场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二是力争“技术变”。文龙家庭农场自2014年成立以来,依托原先的空房,搭建起了现代化农机库。如今,插秧机、拖拉机、植保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机一应俱全,为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庄文龙告诉记者,种粮20年来,他一直紧跟农业技术变革的步伐,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农业科技发展之迅猛。“过去种田最多见到拖拉机和收割机,像植保机、烘干机等都是近几年才慢慢推广开的。”说到植保机,庄文龙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就在去年,他花3万多元购进了一台“大疆牌”无人植保机,植保作业速度突飞猛进,因其操作简单,使用起来更省心了。“粮食种植过程的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受益的必然是我们农民。”庄文龙感慨地说道。
因此,他表示,文龙家庭农场将持续引进高新种植技术。“听说丹阳已有家庭农场在大型拖拉机上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农机手再也不用手动操纵了,让我感到很惊奇。新的一年里,我将去这些家庭农场观摩取经,看看能否将科技引进门,实现种植技术再升级。”庄文龙如是说。
三是完成“思想变”。庄文龙现已年过半百,面对越来越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新理念,难免会有掉队的时候,因而,他将重新拾起信心,改变老旧思想观念,多学习先进知识,把家庭农场经营得更好。
庄文龙说,现在的农民更像是一种职业,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主体,对于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要求比过去高得多。“市里举办的各种农民培训,我都会参加,也从专家那儿学到了不少。过去,我一直认为农民只要种好田就可以,但是现在不行了,我们都得学着做销售,学着开网店。”庄文龙感慨地表示,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对“全能农民”的要求更高了,新的一年里,他将努力变革思想、提高素养,争做新时代的新农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