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循化县东南部,与甘肃临夏交界处,有座重重叠叠、绵延起伏的山脉——大力加山,而道帏藏族乡铁尕楞村就坐落在此山的怀抱中。
2月3日,当记者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周加才让宽敞明亮的家时,周加才让热情的妻子执意换上新卡垫让记者落座。她麻利地给客人沏上春尖、冰糖、桂圆茶,给烤箱加了煤,端上了瓜子和苹果。不一会儿,屋内的欢声笑语就隔断了屋外凛冽的寒风。
“熬茶换成了三泡台(青海民间盖碗茶)、牛粪换成了煤,两个孩子大学毕业,牦牛养殖发展到57头……如果不是精准扶贫的政策好,我们家的贫困可能还要代代延续。”周加才让的汉语表达不太流畅,在西藏大学读研究生的儿子索南黄智拿过小板凳坐在茶几旁,当起了翻译。
“寒假回来后,帮父亲放牧,帮妈妈收拾家务。”索南黄智2020年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考取了西藏大学的研究生,假期回到家乡,学习之余很快投入了牧民生活。
铁尕楞村海拔2950米,藏族166户,旱地有2200亩,草山2.9万亩,2016年以前,全村645人温饱仍是“大问题”。“30岁以上村民文盲比例高、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是全村贫困的主要原因。”铁尕楞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加才旦告诉记者。
“两个娃娃学习一直很刻苦,成绩优秀,那年面临考大学,把我愁死了。”让周加才让感到意外的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了政策的帮扶。
“周加才让的两个孩子非常争气,一个考到了青海师范大学,另一个考到了青海大学。我们启动了‘雨露扶贫计划’,每年两个孩子人均补助6000元,家里的负担一下子得到了缓解。”道帏乡党委组织委员闹日卓玛介绍。“我哥哥2020年大学也毕业了,考到国有企业,已经开始上班了。”索南黄智进一步介绍说。
生活压力缓解后,勤劳的周加才让夫妇并没有停下脱贫致富的步伐。他俩从两三头牦牛养起,5年下来,现在已存栏57头,2020年先后出栏销售29头,收入可观。
“家里有19亩地,水浇地只有9亩。麦子每亩产量只有四五百斤,土豆产量勉强能超过1000斤……”在建档立卡贫困户拉毛东智家,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贫困经历。拉毛东智一家9口人,代际贫困把这个40多岁的汉子压弯了腰。2017年,他借助政府“危房改造”项目拆除了11间危房,修建的三面具有藏式风格的松木大房拔地而起,村民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
拉毛东智说,从2016年开始,村里给自己争取了生态护林员的名额,每月有1000元的稳定收入;每年夏天,自己和妻子就近打工4个月,加上政府鼓励发展养殖业,现在家里存栏牦牛30头、羊75只。
“1年多来,通过消费扶贫,我们帮助他销售牦牛18头、羊25只,销售收入超过25万元。”驻村第一书记韦志明是拉毛东智消费扶贫的联系人,对全村建档立卡户的收入比较清楚。
5年多来,铁尕楞村通过村集体草场,已发展带动规模养殖户37户,目前全村养殖存栏牦牛达2000头、羊1000只。随着近年来市场牛羊肉价格的攀升,铁尕楞村养殖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这个是拉毛东智的妹妹,是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今年6月也要毕业了。”李加才旦一边介绍,一边让李毛卓玛上前问候客人,她也是“雨露计划”的受益人之一。截至2020年,全村已有17名学生走出大山,通过“雨露计划”成为高职、大专和本科生,为铁尕楞村孕育着希望。
“从2019年开始,全县62个退出村村均实现20.08万元的光伏扶贫分红,为铁尕楞村精准扶贫的40户人家脱贫提供了保障。”循化县扶贫局局长韩忠勇介绍,新一轮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循化县抢抓机遇,利用当地光资源丰富、山地面积广、电力输出方便等优势,按照相关政策,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建成了两座光伏电站,使全县154个行政村1949户建档立卡户受益。
此外,投资2.7亿元的30兆瓦试点项目光伏扶贫电站于2017年并网发电。同时,投资1.01亿元的14.3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于2019年并网发电,当年收益1611.68万元,而铁尕楞村便是受益村之一。
未来的路咋走?“村里已通过乡上和县里对接,建一个大的牛羊养殖项目,以股份制形式经营,增加牧民收入。再把村风村貌整治好,让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精神。”谈及未来,李加才旦说着说着笑出了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