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寻访年味
新年新气象,新春再出发。在“十四五”规划的蓝图徐徐展开之时,丹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再次出发,进社区、访农家、入企业、进工地,记录新春里的欢喜、期盼、坚守、奉献,讲述亲情、友情、乡情、家国情,抒写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今日起,本报再次推出“新春走基层”专栏,以此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现各行业各战线“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生动实践和全市人民群众欢度春节的平安祥和景象。
本报记者 谢超
里庄大糕,是很多老丹阳人新春佳节的必备年货,也是一大批人眼中里庄美食的代表作之一。走进里庄集镇,不用打听,看到里庄桥那排着的长队,便知这家店的糕饼最好吃。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这家糕饼店,看见店主朱夕平正忙着将早上新鲜制作的里庄大糕进行包装,然后售卖给排队等待的顾客。
他家的制作间,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只见制糕师傅按比例混合糕粉、黑芝麻,配上绵白糖浆进行称重、搅拌,均匀后入模成型;将一半的糕粉倒入糕模内,按压后放入拌匀的核桃仁等馅料,随后倒入另一半糕粉覆盖,用压机压平,长方形的糕坯就显现了出来。靠在旁边的另一位制糕师傅铲起“小砖块”,堆砌在一旁的“小山丘”上,盖上提前准备好的毛布,让其自然冷却、凝固。“里庄大糕的制作中,尤为关键的就是糖料和糕粉的配比。糖料多一分太齁,少一分则太松,这其中的火候,全在制糕师傅的经验和手艺中。”
数小时后,香味弥散开来。朱夕平的妻子将这些“小山丘”似的糕坯搬去另一个操作间切片、包装。掰开一片薄薄的大糕放入口中,嚼起来吱吱作响。椒盐混合着黑芝麻的香味弥漫在齿间,一点点渗进胃里。
相传早在唐宋时期,里庄大糕就以其香甜味美的独特口味,风靡大江南北,被朝廷列为贡品,并赐封为“宫廷玉带”。明清时期,里庄大糕在原料和制作工艺上又做了较大改进。在众多的系列糕点中,最受人们青睐的是“椒盐玉带糕”。糕饼采用精糯米粉、白糖、桃仁、果脯、椒盐、植物油、黑芝麻等优质原料,加上独特工艺精细制作而成,香甜味美、营养丰富、别具一格。明末清初,沪、苏、锡、常地区赴茅山进香的香客,曾一度慕名来里庄争相抢购,让里庄大糕在江南地区闻名遐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里庄大糕凭着传统的制作技艺,一直保留至今。今年60岁的朱夕平是店里的第一制糕师傅,做了41年的里庄大糕。19岁就在里庄供销社学习糕饼制作技艺,2000年供销社改制,朱夕平为了谋生,开了这家糕饼店。当时,一天的营业额只有五六十元。渐渐地,朱夕平制作的里庄大糕人气越来越旺,糕饼店的生意也越发红火。如今,朱夕平每天需要制作1500多块里庄大糕。春节前这段时间,忙不过来的夫妻俩还要额外再请四位师傅帮忙,当天制作,当天卖完。
每天早晨6点开门营业,夜晚8点才打烊。坐落在里庄集镇的小小店面不太显眼,却是每天早中晚人气最旺的存在。朱夕平夫妻俩靠着一块糕饼,辛苦打拼40年,从一无所有到所有梦想都实现。正是源于他们专注制糕的精神,里庄大糕的名气才能一直传承,并保留了下来。而老一辈丹阳人记忆中值得回味、弥足珍贵的传统年味儿,也在这一块小小的里庄大糕中,延续了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