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老兵徐松盛。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他们的阵地就在我们西边几百米远的地方,几轮轰炸下来,300人里只活下来17个,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太惨烈了……”
1965年至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部队及海军扫雷工作队,对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提供军事援助,史称“抗美援越”战争。
今年79岁的徐松盛是开发区三桥村的村民。战争年代,徐松盛曾是一名炮兵。1966年7月,徐松盛所在的海军某高炮营奉命前往越南,援助越南人民抗美救国。
具体来说,徐松盛是一名测距手,是高射炮的“眼睛”。“一门高射炮需要几个人协同操作,我负责测距。”徐松盛说,“一般情况下,我会从6000(米)喊起,喊到4000(米),就意味着敌机进入我们这门炮的射程了。”徐松盛回忆说,当时他所在的连队一共击落了27架美军军机,先后得到团里7次通电嘉奖,而徐松盛本人因其出色表现被授予了“二等功”的荣誉。
1967年1月20日,那是徐松盛永远值得骄傲的一天。“那天,33架美军轰炸机对我们的防区疯狂轰炸和进攻,投下数十枚炸弹。”徐松盛说,他的连队当场击落了两架美机,击伤了三架,而连队安全无恙。
“当时,我们的炮阵地在距离河内60公里的一处地方,负责阻击来犯美军军机。那时候,美军飞机都是几十架的集群,投下来的都是几千公斤的重磅炸弹。”徐松盛回忆道,“我们西边大约600米远的阵地内是空军某高炮部队。有一天,那支部队被美军发现了,几轮轰炸下来,阵地变成了一片火海。”徐松盛后来才知道,那支部队当时有大约300人,最后活下来的仅有17人。
“当年,我们这些兵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身在战场之上,谁敢说不怕呀。但是,怕也没有用,谁让咱是当兵的,我们不上谁上呢?消除恐惧唯一的办法就是消灭敌人。”徐松盛说着,身子微微颤动,“战火之中,那些鲜活的生命就那么没了……”徐松盛和他所在的连队是幸运的。参战7个月零8天后,他们活着回到了祖国,但太多素未谋面、不知姓名的战友,长眠在异国他乡。
“自打我记事起,我父亲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说起父亲徐松盛,今年54岁的徐东华十分骄傲。战争是残酷的,徐松盛虽然没有在战争中受过伤,但也落下了后遗症。“父亲的听力一直不好,右眼也一直充满血丝,治不好。”徐东华还有一个弟弟,“我和弟弟从小到大,最爱听父亲说当年当兵打仗的故事。”在徐东华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可只要一说到当年的从军往事,老人就会滔滔不绝,很多小事都记得清清楚楚,仿佛这辈子的记忆全都停留在了那几年。
出生于军人之家,徐东华和弟弟耳濡目染,虽不是军人,却养成了军人的性格。“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做人要正直;遇事不能退缩……这些都是父亲的谆谆教导。”徐东华说,“现在,我们这一家子已经是四世同堂了。父亲的峥嵘岁月,我们做子女的会向下一辈的人说,父亲所坚守的那份精神,在我们家也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一名老兵,徐松盛对此十分期待。“这些年,咱们国家越来越强大了,我打心眼里高兴。”徐松盛说,“当年,我们国家的国防力量还比较薄弱。在战争年代,更多是凭借着一份信念和意志战胜强敌。现在,我们的军队有足够的力量守护祖国、守护人民,让国人能够安居乐业。作为一名老兵,我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