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须俊 通讯员 王庭)记者昨从市委农办获悉,2020年以来,我市全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力聚焦“三农”发展硬任务,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成效显著。
脱贫攻坚全面完成。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巩固提升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的意见》《丹阳市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方案》等文件,有效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对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户,继续落实《丹阳市健康扶贫医疗再救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慈善助医”四重保障,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积极主动地对建档立卡户进行就业扶持,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从事绿化养护、治安巡逻、社区服务等工作。开展“高水平小康·丹阳在行动”活动,上线“万善丹阳”APP。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等9类对象全部纳入医疗救助保障范围,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其个人缴费部分均由医疗救助基金给予全额资助。
乡村产业稳产增效。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细化责任分解,从严从实考核。2020年,我市全年粮食总面积达86.98万亩,超出下达任务4.7万亩。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和耕地地力提升,深入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逐步提高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93.61%,位列镇江辖市区第一。全面落实恢复生猪的各项政策举措,积极帮扶有能力、有意愿的中小养殖户在做好防疫的基础上适度增养补栏,广泛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截至12月中旬,全市存栏生猪11.04万头,累计出栏13.85万头,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6.2%和106.5%。积极落实“菜篮子”工程,出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蔬菜生产保供方案,确保蔬菜供应不脱销、不断档、不暴涨。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市共有1家乡村产业发展项目列入省级农业农村重大投资项目,其中乡村产业发展9个,已完成投资6.1亿,年度投资完成率100%。“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积极推进,目前全市共完成村企联建签约项目共137个,总投资金额达30.1亿元,联建覆盖率达88.39%。
农民增收多措并举。各地在春耕生产上抢抓复工复产,做好农资、农技、农机、帮扶“四大服务”,力保农民耕种购种买肥、种地技术、耕田撒药、困难群众“四不愁”。推进领导包抓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帮扶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经营主体在复产复工中存在的企业用工、原料供应、产品销售、金融贷款、政策支持等困难和问题。针对农产品卖难现象,我市畅通“绿色通道”,组织农产品产区和居民小区“两区”对接,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大型商超、规模连锁企业的产销对接,积极开展订单农业、直采直销,确保生产、流通和销售的顺畅衔接。加快推进省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试点,全面调查摸底并完成了镇江市首笔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试点。持续推进“三资”监管“三治理一挂牌”专项行动,着力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建设,加大村务卡使用监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拓展资产股份权能。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不见面、合同云签约”模式,曲阿街道农村产交易服务中心率先完成了苏南地区首笔农村产权线上交易项目,全市累计实现进场交易8015笔,交易总金额达12.86亿元,实现总溢价0.76亿元。以强化基层社和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为重点,积极探索经济新常态下供销社改革发展,成功创建2个全国基层标杆社,3个“三体两强”示范基层社。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全市12个镇(区、街道)166个行政村2816个自然村环境整治任务。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达100%,在皇塘镇开展全镇域垃圾分类试点,共建设完成垃圾分类亭320座,建设景观式垃圾分类收集房。完成省定任务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9000座,完成镇江市定任务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8749座。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全面落实省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方案,全市实现行政村和规划发展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有序推进治理与修复。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序有力推进。多措并举保障农民工就业,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690人。逐步完善全市农村卫生设施,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不断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养老金发放率100%。
乡村治理不断提升。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我市落实县乡共管要求,建立市镇两级联动的等级薪酬体系、教育培训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将全市163名村书记全部纳入专职化管理体系。突出党支部“标准+示范”建设,建立健全以“五制二十条”为核心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体系。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已建成市文明实践中心和12个镇级文明实践所,192个村级文明实践站,1000余个文明实践岗。创新打造出“体育大篷车”“文化庙会”“丹心向党”“文明银行”等特色实践品牌。强化法治乡村建设组织保障,加快“一所五站点”建设,汇聚律师、公证、仲裁、调解、法援、基层法律服务等资源,为农民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帮扶,不断提升服务质效。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为契机,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完成对全市103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进行复核。全力推进农村网格化社会治理,充分整合资源、落实举措,打造具有丹阳特色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积极动员全市200多个社会组织参与“高水平小康-丹阳在行动”活动,链接“万善丹阳”爱心帮扶平台,创新开展实施微改造、微服务、微心愿“三微”服务。此外,我市积极探索自然村村民议事小组议事制度,不仅制定出台《关于推进自然村村民议事小组工作的实施方案》,还在吕城镇积极稳妥地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试点,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