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颁谱仪式现场。 记者 溢真 摄
本报讯(记者 溢真 通讯员 眭发坤 眭花琴)续修丹阳《眭氏宗谱》第三套颁谱仪式近日在新世纪国际大酒店举行。参加活动的丹阳文史专家卢政在现场揭开了多项有关眭氏的“密码”。
丹阳眭氏宗祠曾有几处?
第一,城内大祠堂。丹阳眭氏祠堂原来在城中燕子巷中部,也是丹阳及周边城市眭氏的总祠堂。《云阳眭氏族谱》在卷一中有两段文字,记载了祠堂的始建、布局、毁损又复建的历史。祠堂最初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十七年,族人捐资重建,历时四年竣工。祠堂坐西朝东,三进共十五间,第二进大厅三间,堂匾书“彝叙堂”三字。祠堂内厅柱上有一副楹联:“西汉家声远,南唐世泽长”,这是对西汉符节令眭弘和南唐进奏使眭昭符作了褒扬,这两位是眭姓历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因为有了眭家大祠堂,燕子巷又被人称之为眭家巷。在清光绪十一年所绘的《丹阳县城厢图》上,就标名“眭家巷”。直到2000年11月建人民广场时才拆除。第二,石潭祠堂。大泊石潭也有眭氏分祠,且有一定的规模,眭发坤老师在《江苏省丹阳经济开发区志》中对这座宗祠作了详尽的记载。该宗祠除用作祭祀、议事外,还是族人弟子学习场所。新中国成立前办过私塾,新中国成立后办过小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宗祠被拆除,砖瓦木料用于新建石潭学校。第三,肇达宗祠。肇达村也是眭氏集中族居地。村中也建过眭氏宗祠,堂号为“彝叙堂”,可惜早已不存。此村现已拆迁,宗祠的建筑规模与布局已无从考证。除上述三座宗祠外,云阳街道横塘眭巷村里还曾有三个公堂,用作本村族人聚会议事、备酒宴、祭祀祖宗的场所。村西的名“日新公”,村东的两个分别名“映辉堂”和“老堂前”。
“眭”姓到底该怎么读?
“眭”字读音历来素有争议,从辞典中看“眭”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与规模最大的古汉语辞典《辞源》两部辞典中都有“眭”字的词目,《辞海》中定为两音,读suī(虽)和guì(桂),《辞源》中定的两音读huì(惠)和读suī(虽)。但眭姓最大的聚集地江苏眭字都读xǔ(许)。镇江地区,眭姓较多,分布在镇江市区、丹阳市,两地虽然不属于一个方言区,但眭姓人士几乎都不愿意称他们suī先生、suī同志。眭氏世代相传,保存了古音。长期以来,这里的眭字读音非“suī”而读为“xǔ”。而四川、河北等地眭字也不读suī。从新浪万家姓维客网站的眭姓族人留言来看,绝大多数都认为自己姓xǔ,而认同姓suī(虽)的极少,姓氏的读音应该遵从历史演化约定俗成。20世纪80年代,丹阳籍著名语言学家、《现代汉语词典》主编吕叔湘先生在镇江师专举办讲座时,有师生递条子给他,请教眭姓是否一定要按字典上的注音读“suī”?吕老当场答复:眭姓是一个古姓,各地读音都不同,在姓氏上完全可以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则来读,比如可念“xǔ”。因此,从尊重“眭”姓多数人读音的习惯来看,眭字读为xǔ还是多数的选择。字典、辞典上注音仅为suī是片面的(读此音的仅为山西昔阳一地)。今后应注明为多音字,作为姓时可念xǔ,也可念suī等等。
中国姓“眭”的有多少人?
据多年考证眭氏历史的卢政介绍,考证眭氏来源,相对其他姓氏来说,非常纯正。至今只发现两个源头:源头一,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眭,赵大夫食采眭邑,因以为氏”。源头二,以国名为氏。战国时,肥子国国君姓圭,其子孙因怕受倾轧之害累及全族,改作眭姓。从以上两个源头和宋版《千家姓》可见,眭姓早在2500年之前即已出现,是名副其实的古姓。眭姓在全国范围内分布面较广,人口很少,但在丹阳,眭姓却是大姓,仅带眭字的村庄就有八个,丹阳市各镇区及周边地区,总人数近万人,在丹阳数百姓氏中排名前20位,占到全国眭氏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是江南最密集的眭氏族居地。如,眭姓作为丹阳开发区第八大姓,包括石潭、小辛、庙头等村在内的眭家族人已达3000余人。而从江南眭氏始迁之祖眭昭符第七世开始,由丹阳外迁的眭氏也有多支,涉及镇江、常州、南京、无锡、扬州、江西、湖南、安徽、浙江、云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福建、河南、上海、台湾等地,眭姓人口达数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