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掣肘,市场主体创新形式打赢“复工战”

核心提示: 面对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目标,一批像迅驰车业这样的企业除了较好完成规定动作外,还结合各自特色的自选动作,摆脱掣肘,创新形式打响打赢“复工战”,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0,我市这样夺取“双胜利”(下)

本报记者 旦平

在迅驰车业江苏有限公司,各个生产车间正开足马力加大生产,工人们在生产线上紧张忙碌。该公司负责人坦言,自2020年2月10日恢复生产以来,公司积极强化防控措施,进一步细化生产方案,实施网格化管理制度,全厂700多名员工分为5人一小组、10人一大组,设立小组长、大组长,做到了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生产两不误。当年12月单月销售突破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重创了全球经济,也让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更打乱了2020年的发展规划。面对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目标,一批像迅驰车业这样的企业除了较好完成规定动作外,还结合各自特色的自选动作,摆脱掣肘,创新形式打响打赢“复工战”,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有序恢复生产运营

“企业就是我的生命,我不可能让病毒进厂区。”2020年2月10日,位于丹北镇的华凯比克希线束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步良斩钉截铁地说,复工期间企业积极做好防疫工作,成立疫情防控小组,建立人员健康档案,每天两次对全员进行体温检测登记并发放口罩,车间、卫生间、宿舍等区域每天两次消毒,食堂餐区重点消毒。

江苏瑞美福实业有限公司是我市疫情防控期间连续生产的少数企业之一,且每天需从外省运输生产原料。为使运输过程安全有序,每次装满原料的货车驶进公司时,都会对车辆进行全面消毒,企业员工做好防护措施后才能卸载原料,就连最后的运输单交接也是利用手机拍图微信传输的方式完成,两辆货车司机一直留在驾驶室内,全程“零接触”。

……

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我市企业家们凝聚共识,迎难而上,民营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进度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秩序有序恢复,民营企业经营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2020年2月10日,178家工业企业复工生产,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量的两成;2020年2月16日,526家企业已复工,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量的72%;2020年3月10日,符合条件的餐饮业经营主体有序恢复正常营业;2020年4月20日~5月6日,全市幼儿园大、中、小班分批开学;2020年7月20日,全市电影院有序恢复开放营业。

上下一心合力度过危机

疫情就是命令,一线也是战场。

受疫情影响,爱仕达电子在2020年2月11日复工后,有近200名员工在外地无法赶回。为了不耽误科大讯飞的订单,爱仕达电子一手抓防疫,一手促生产,董事长和所有干部、行政人员化身“操作员”,深入车间进行组装,顺利完成了产品交付任务。

为了完成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任务,复工前,江苏林泉汽车装饰件有限公司就安排研发设计人员通过网络办公、微信视频会议等方式,完成了产品前期的设计准备工作;复工后,又对产品设计进行集中评审、细节调整等,在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后便迅速投入生产。

党政惠企政策暖心,企业复产自身给力。在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我市一批企业修炼内功,倡导自强不息、比学赶超的开拓进取精神,有效释放了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危中寻机凸显经济韧性

疫情是“危”也是“机”。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重构为契机,我市一批企业抢抓“窗口期”,跑出了转型升级加速度。

“虽然有少部分工人还没复工,但我们的生产基本不受影响。”在常诚车业,一台台机械手成了破局的关键,充当起企业达产达效的“急先锋”。传统的技术改造以设备更新换代和企业“机器换人”为主,而我市大部分工业企业已经逐步从硬件向软件、从线下向“云端”升级,在设备更新升级的基础上,打通“数据孤岛”,形成全自动化生产线。2017年以来,企业推进智能化改造,全自动化生产线和专业的工程团队不仅节约成本、提升质量,也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大作用。“5个机械手分别承担了灯体上料、LED灯上料、超声波上料、半总成装配、总成上料5个工种,能省下十几个人工。”企管部经理郑琴说,智能化改造成了抗疫期间企业迅速达产达效的法宝。

无独有偶,位于丹阳高新科技创新园的瀚能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抢抓机遇,订单不断,其机器人产品帮助不少企业解决了人工难题。该公司总经理王严告诉记者,过去,一些企业对于自动化的投入持观望态度。现在,不少企业面临复工后“缺兵少将”局面,没有工人就没法组织生产、按时交货,让企业认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加快了“机器换人”的步伐。

近年来,我市传统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智能制造带来的生产线人员减少、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效率提高等优势,在防控疫情背景下的复工复产中凸显出优势。政企同心,其利断金。企业把握机遇、主动作为,用足用活惠企政策,大力推动项目建设,努力创造更多效益;加大创新力度,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借力互联网等高科技,推动传统行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焕发勃勃生机。

沧海横流,更显英雄本色。经历过挫折历练,一些企业强大的韧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显得弥足珍贵,这些力量将推动企业不断发展,迈入新的时代浪潮之中。

丹阳,未来可期!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