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云涛正在维修保养收割机。 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现在是开展小麦冬季田管的重要时节,我很早就做好了清沟理墒等工作,眼下只要把农机具维修保养好,等着开春后除草、施肥就可以了。”4日上午,记者在开发区荆林村三城自然村新涛家庭农场采访时,年轻的农场主、“新农人”束云涛一边忙着修理收割机,一边向记者简单介绍当前的农事。
今年33岁的束云涛是三城村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他的父亲束于新在当地承包土地开展粮食适度规模化种植已经有10余年。因父亲年事已高,且患有一些基础性疾病,束云涛便早早地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将家庭农场300多亩地的重担挑在了肩上。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父亲就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了,当时他感觉还有余力,于是又多打拼了几年。到了2014年的时候,父亲渐觉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允许他继续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我就辞去了眼镜销售工作,回到父亲身边帮衬他。”束云涛回忆,刚开始从事农业的时候他完全是只“菜鸟”,面对工序复杂、有一定技术难度的粮食种植,他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好在父亲束于新在各个环节分解流程耐心讲解,并手把手教授,他才在父亲的羽翼下慢慢成长起来。因此对束云涛来说,刚开始投身农业的那几年无疑是最辛苦的,“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但我常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勉励自己,希望自己尽快成长起来,为年迈的父亲缓解压力。”
父亲数十年的种粮经验给束云涛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成长养分,让他很快成了一名年轻的种粮能手,但束云涛觉得还远远不够,“要想把一门技术学精,光靠经验灌输还不够,还得不断吸收新鲜知识,掌握最新科研成果。”他认为,自己还年轻,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高于父亲,去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但凡是市里面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他场场不落。通过在培训中与专家开展一对一交流,加之与父亲所授经验的相互印证,他归纳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有的农业知识体系。渐渐地,新涛家庭农场的领航员也由束于新变成了束云涛。农场的插秧、除草、施肥、收割等工序完全由他来上机实操,父亲只需要打打下手,负责给农机维护。
2018年,对自己信心满满的束云涛开始接触网销,本以为可以借此机会获得腾飞,但现实不尽如人意,淘宝网店仅运营了一年就停业了。“由于没有冷库,粮食收割上来后无法长时间贮存,加之事先没有考虑好运费等成本,导致后期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束云涛表示,从这次尝试可以看出,别人走的路子并不适合每一个人,网销这条路同样不适合目前的他。
“我家种植面积不大,走好传统销路足矣。”他感慨地告诉记者,去年农场在粮食方面的年利润达到了十多万元。今年刚收割上来的南粳5055、南粳3908等稻谷,也基本销售告罄,价格分别卖到了每千克2.6元和每千克2.4元。“再加上每年开展农机服务获得的收入,我们的日子过得红火着哩。”束云涛笑着说道,“母亲这么多年一直负责家里的经济开支,她将农场的财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为我和父亲最可靠的保障。因此,每每想到家里的现状,我都感到十分温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