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唐菀滢 通讯员 尹璐)晨晨(化名)是一名高中女生,成绩优异。但一年前晨晨渐渐表现得情绪低落且不稳定,易烦易怒,反复有消极的想法,并出现反复暴食及进食后反复呕吐的表现,严重影响了学习及生活。
晨晨的母亲是一名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最初的几个月,晨晨的父母带着她辗转于多家医院的消化科等多个诊室就医,始终未能获得明显的疗效。在内科医生的建议下,晨晨由其父母带至某三甲医院心理科就诊,被诊断为“抑郁症”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但并没有带来明显的病情改善。晨晨及其母亲后又到专科医院早期干预科求医。
经过系统的检查,明确晨晨的诊断为“心境障碍”,于是制定了以心境稳定剂为主的药物治疗及基于客观神经影像特征的多模式精准物理治疗策略,并辅以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和基于虚拟现实的放松训练,以及社交技能、情绪管理康复训练等综合干预措施。在半个多月的综合干预治疗后,晨晨的病情有了显著的改善,可以专注地学习,主动配合治疗,晨晨和父母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丹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丁伟花表示,近年来,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进行早期干预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人们对精神疾病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仍普遍缺乏认同。精神障碍常常起病于青少年,但很多家长对孩子面临的精神、心理上的困境不能正确、客观地理解及认同,不愿接受医生对孩子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这导致了很多患者被延误治疗,常给孩子及家庭成员带来巨大的痛苦及难以估量的后果。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精神心理障碍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是三个月内,目前各国首发精神疾病早期干预项目均致力于这一疾病“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