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宫村致力打造“中国青虾第一村”

核心提示: 近年来,青虾养殖已成为该村水产业的支柱产业。据村干部介绍,在我市3万多亩青虾中,行宫村养殖的青虾面积就达8000余亩。一个村有如此规模的青虾养殖基地,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利用境内8000亩养殖基地做大做强特色渔业产业,让小青虾促进产业大融合——

行宫村致力打造“中国青虾第一村”

本报记者 须俊 云莹

9b8f5ba35dd69f6041c0fc33684d59ae

临近元旦,又迎来水产品上市的旺季。记者昨日走进以青虾养殖为特色的延陵镇行宫村,只见纵横交错的水塘边,虾农们正忙着冬季塘口管理。当地青虾养殖大户马明介绍,他们的秋虾一般会压塘到春节期间销售,为的是在消费高峰卖个好价钱。“目前,村里正在筹划成立青虾养殖市场,并注册商标,申报‘中国青虾第一村’。”畅想未来的发展,马明满脸笑容,“今后行宫村青虾养殖产业的富民之路将越走越宽了。”

行宫村地处茅山老区,具有水面养殖的良好生态优势。近年来,青虾养殖已成为该村水产业的支柱产业。据村干部介绍,在我市3万多亩青虾中,行宫村养殖的青虾面积就达8000余亩。一个村有如此规模的青虾养殖基地,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40多岁的马明,从事青虾养殖已十多年。原先在乡镇工厂上班的他,看到浙江虾农在行宫村承包水面养殖青虾的收入不错,也萌发了养虾致富的念头。于是,马明从厂里出来学起了青虾养殖技术。凭着年轻人那份果敢坚毅的勇气和好学上进的精神,马明虚心求教,平时遇到养殖问题就向周边师傅讨教,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自己的青虾养殖水平,从创业初期的门外汉,成长为如今的科技养殖示范户,养殖规模由原来的四五十亩扩大到目前的200余亩,青虾亩均产量也由开始的120斤提升到200多斤。

近年来,浙江虾农因年老回乡,本地村民后来居上,行宫村养殖青虾的火热势头不减,且科技化、标准化改造的养殖基地已成为当地渔业生产的亮点。整个行宫村8000余亩青虾养殖基地中,养殖户有近百户,规模最小的养殖面积也有五十亩。

“走,到我的养殖基地去看看!”马明带着记者来到位于马场自然村的青虾养殖基地。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经统一标准化改造后的连片青虾池塘内,碧波荡漾,生态宜人,场内道路、用电和进排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已全部配套到位。去年,马明特种水产家庭农场还荣获农业农村部授予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

推行健康养殖、生态养殖,行宫村不但告别了过去粗放式的青虾养殖经营模式,还积极引领养殖户抱团闯市场。“每年省、市水产部门都会派人对村里青虾养殖塘口的水源、土壤等进行无公害检测,促使养殖户严把违禁投入品关口。如今,追求科技化、生态高效化养殖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为了更好地带领大家规范、科学养殖,村里成立了行雁绿色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的马明率先引进“太湖1号”“太湖2号”青虾养殖,同时培育自己的青虾种苗,推广辐射周边养殖户,提升了当地青虾良种覆盖水平,增加了青虾养殖效益。现在的行宫村已经形成集春秋两季青虾养殖和自繁、自育、自销青虾苗为特色的养殖模式,成品青虾主要销往常州凌家塘市场,虾苗则专门有经纪人到塘口收购,每年有2万多斤青虾苗可供市场。青虾养殖户亩均养殖效益可达3000元左右,最高的有5000多元。

在马明的青虾养殖场,除了标准化塘口装置的微孔增氧设备、青虾筛选机外,一批诸如微型自动投饵船、无人投饵机等新型智能化机械化设备也陆续添置到位。“随着今年青虾养殖机械化装备与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我们从事水产养殖更省力省工了。”马明说,过去青虾捕捞后,人工分拣特别忙,通常要雇请8个工人加班加点地工作,而现在采用机械分拣后,只要2个人就能按照产品大小规格轻松搞定,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高端技术设备为青虾养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行宫村青虾养殖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并涌现出一部分青虾养殖能手。作为生态保育区,如何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彰显生态农业和渔业的资源优势与效益优势,已成为行宫村“两委”一班人思考和研究的课题。行宫村党委书记马建国表示,行宫村青虾产业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还有自然形成的种苗销售市场,目前镇村两级顺势而为,准备在青虾养殖园区的规划、种苗繁育的建设、青虾市场的兴建以及青虾品牌的打造等方面做好文章,引领青虾养殖户做大做强这一特色渔业产业,通过打响“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让小小青虾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老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小康路。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