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丽萍
病毒,如同一块巨石,砸向人们原本有序的平静生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除了在医院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还有一群守护在基层的“白衣战士”,他们没有严密的防护服,没有精密的医疗器械,有的只是一袭白大褂、一只普通医用口罩、一支体温计。他们怀揣着一颗为群众健康负责的责任心,入户随访、测量体温、消毒防疫,他们坚守返乡隔离人员、村口防控卡点一线,他们为以村为单位的“早发现,早隔离”防护体系日夜奔忙,用行动守住了“最后一公里”……他们就是乡镇卫生院的“公卫人”和“村医”,他们是农村的“健康守门人”。
袁才俊是延陵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科长。“战疫”期间,他在医院医护人员抽调隔离点、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主动扛起了卫生院向上协调汇总数据、向下调解任务分工以及协同派出所联合办公、比对数据等多重任务,身兼多职,忙而不乱。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最有力的武器,因此,做好疫区返乡人员排查与健康监测工作至关重要。疫情期间,从进村挨家挨户摸排湖北返延人员情况,到进村入户做好消杀工作,袁才俊每天的工作都很满。“1月23日,我们接到防控通知,延陵镇有个村有武汉返丹人员,人数达11名。收到排查任务后,我们立刻动身前往该人员家中调查。经核实,该武汉返丹人员长期居住武汉,每年春节都会回来度假,这次也没例外,拖家带口共11人,自驾两辆私家车,从武汉一路开回了村里。”袁才俊说,核实信息后,他立即对所有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并隔离宣教,还24小时密切关注,直到14天隔离期满解除观察,才松了口气。“我们几乎天天早出晚归,每天10多个小时连轴转,精神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手机24小时待机,就怕错过任何一个有效信息。”袁才俊说。
除了完成一系列指定任务外,袁才俊还认领了两名对象随访任务。其中一名观察对象因在车站等车时与自称是湖北籍男子对话,加上一直有低烧症状,从而进入到随访名单当中。因高度担心自己患上了新冠肺炎,这名随访对象在观察期显得非常焦虑。“作为他的随访医生,我坚持随叫随到。平时,我不仅要了解他们的体温变化及身体状况,最重要的是及时对他们进行精神安抚。”袁才俊坦言,很多人在前期的居家隔离中,最大的干扰因素是心理因素,这就要求随访医生要给他们及时开出应对疫情的“心”处方,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每天,他穿着简易防护套装,与民警、镇村干部一起穿梭于镇街道和村庄,对疫区返乡的监测对象进行健康随访和居家环境消杀,每天一干就是10个小时以上。随访结束后,他回到卫生院换上白大褂,又立马坐在电脑旁整理报表数据,确保按时上报。每天当所有工作完成后,已到了深夜,但次日他又以满腔热情投身于工作中。
“不要聚众打麻将,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如果有急事要出去,一定要戴好口罩,特别要注意食物安全和卫生,不能吃生的或者没有熟透的食品,尤其千万不要吃野味……”乡村医生马须连说,这是他对上门看诊村民说的最多的“温馨提醒”,虽然大家都嫌他啰嗦,但也明白他的用心。疫情下,农村信息传播相对不畅,造成了少数村民对疫情认识不足、麻痹大意、防控意识相对较弱。因此,全市乡村医生除了为村民提供诊疗服务外,他们还配合镇村做好疫情的防控宣传和返乡人员摸排工作……
今年64岁的马须连是延陵镇行宫社区卫生室的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战“疫”期间,他每天来回奔波在一线,不论刮风下雨,不论随访对象来自什么地区,只要任务下达,随时待命的他都会第一时间上门检查。为了便于上报数据,年过六旬且从未使用过微信的他,还特意注册了微信账号,学会了拍照、上传等一系列“新技能”装备自己。期间,他总共单独随访十多人次,其中高风险对象3人次;陪同各级工作组入户摸排50多人次……
像袁才俊、马须连这样的基层医生,在全市还有很多,他们坚守医者初心,勇担使命,在防疫一线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平凡成就不凡,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