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古稀,不能成为一线抗疫志愿者,他选择以笔为援

核心提示: 年过古稀,不能成为一线抗疫志愿者,他选择以笔为援——七旬老人为支援战“疫”作诗72首。

年过古稀,不能成为一线抗疫志愿者,他选择以笔为援——

七旬老人为支援战“疫”作诗72首

本报记者 李潇 通讯员 朱长华

上图为孙光楣正将自己写的诗编辑发送到微信群里。

QQ图片20200407103150

左图为孙光楣所作的抗疫组诗。

QQ图片20200407103155

QQ图片20200407103202

记者 李潇 摄

“芸芸众生有情怀,特殊时期家里呆。虽然未能上一线,宅家也是献大爱。”这是75岁老人孙光楣前段时间所作的一首战“疫”诗。为丰富晚年生活,孙光楣坚持每日作一首诗,疫情发生后,他便以疫情为素材,坚持每天作一首正能量的战“疫”诗,一共写了72首,每一首诗都是他对于战胜疫情的期盼与祝福。

每次写完诗后,孙光楣都会加以注解,对于本文开头的这首诗,孙光楣的注解是:“‘炎黄子孙大情怀,为国为民献大爱’本来是一句歌词,却是这次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充分体现。为了防控疫情,大部分人必须待在家里,以防疫情扩散。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宅家就是支援战‘疫’,就是献出自己的爱。大家积极响应号召,虽然都待在自己的家里,但是大家的心却紧紧团结在一起。试问:有这样坚定而团结的民族,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孙光楣家住云阳桥社区新家园小区。1964年,19岁的他高中毕业后到珥陵中学成了一名初中教师。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几年后转教高中,曾育人无数。退休后,孙光楣感觉有许多空余时间,如果无所事事是一种浪费,他便寻思做点什么来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于是,在本报的一次征文活动中,他开始提笔写文章。“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上了年纪的人总有一些人生感悟,体会最深的是,善是人间正道,所以后来写文章就主要集中在扬善、用心抒写真情上面。”孙光楣说,如今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咬文嚼字”“诗书唱和”,与一些书画同道和文学爱好者交流,和家人一起享天伦之乐。2010年7月,孙光楣把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人生感悟、生活小品等方面的文章共56篇汇编成书,取名《锦轩絮言话不惑》,两年后又将在报刊上新发表的39篇文章收集起来,加上原先出版的共95篇文章,汇编成《红尘絮语》。由于他的古典文学知识丰富以及文字功底深厚,加上人生感悟颇具哲理性、趣味性,因此孙老所著的书很有阅读性,读他的文字更能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

由于写散文太花费时间,而随着年龄增长,孙光楣的精力愈发跟不上,于是从2014年开始,孙光楣放弃写散文,改为写诗,并且坚持每日一首。《心灵日记》是孙老所著的一本书,该书于2016年出版,里面有他写的近千首诗,内容包含“扬善道”“吐真情”“重礼节”“多包容”等,都是从生活的点滴事情说起,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每一篇文章或者每一首诗都要结合时宜,今年全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所以我这段时间写的诗都和疫情相关,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家,也为了赞扬那些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人,传递疫情时期的正能量。”孙光楣说,疫情期间,他每天都会关注疫情的相关新闻,加上自己每天的见闻,然后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

当看到我市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时,孙老写道:“庚子抗疫悲壮事,可化笔墨为文艺。动人心弦奏千遍,不及‘逆行’载青史。”而当看到中国支援全球抗击疫情时,孙老又写道:“新冠肺炎闹庚子,留下一段悲壮史。祸及小小地球村,方悟命运共同体。”“抗疫防控阻击仗,逆行医务千百万。全民听从党中央,唯我中华大国范。”这些诗既是为医护人员的壮举点赞,也是对祖国大国风范的称赞。

“写这些诗是希望记录这一段历史,同时也将我的一些感悟写下来,传递正能量,支援抗疫。”孙光楣说,自己已经75岁,很多支援抗击疫情的想法无法实现,于是他和老伴一起到云阳桥社区居委会捐了一笔抗击疫情的爱心款,除此之外,他每天还会坚持写抗疫诗篇,发到微信群,也发给自己的一些朋友,以此来鼓舞他们。

责任编辑:李京凝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