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许裕生在制作二胡。 记者 旦平 摄
本报讯(记者 旦平)一曲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乐声从院子里传出,在飞达行政村北魏自然村,丹阳市许小海二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许裕生正在试验他刚刚制作好的一把二胡。
11月27日,记者走进他的二胡制作工坊,只见四周挂满了各式各样的二胡。
据许裕生介绍,十九世纪末,其祖许有根老先生系民国初期苏州乐器制作名师,父亲许小海十五岁时随其祖学琴艺,并深得精髓,后进入苏州民族乐器厂,因其有一定的自身条件,许小海学会了多种乐器的制作,尤以二胡、琵琶的制作博得同行的钦佩赞许,更得到了许多著名演奏家的称赞,在民乐制作界享有很高的威望。
许裕生今年已经54岁了,小时候,便在父亲许小海的熏陶下,对二胡十分喜欢。如今,许氏家族对二胡的研究、改良、发展和传承已经付出了四代人的心血,有近百年传承。
“手工制作二胡的工具少说也有数十件,大小粗细各不相同,每件还都有不同的作用,光是熟悉工具的使用,没个三年五年都摸不清楚门道。”许裕生告诉记者,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积累,许裕生熟练地掌握了前辈传承下来的二胡手工制作技艺。
在多年跟随父亲系统学习民族乐器的制作过程中,许裕生学习了不少民间文化,使自己在民间技术与民间文化传承学习中成长起来,并不断在总结前辈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勇于技术革新。2018年9月,许裕生被丹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确定为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小海二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了解到,全国各地很多琴师都会选择在这里定制二胡等乐器,制作二胡的每个细节都要做到极致,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差失,都会导致前功尽弃。许裕生随手拿起一把二胡告诉记者,制作一把二胡需要选材、下料、抛光、打蜡等大大小小近百个工序。也因为用材用料不同,制作二胡的周期和价格也不同,一把二胡从五、六百元至上万元都有。
在制作二胡的百种工序中,最难的部分便是蒙皮。“蒙皮时在对皮张处理上要有丰富经验,注重对皮的铲、刮等步骤的掌控来把握最终音色。”受父亲的熏陶,许裕生对制作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娴熟地制作工艺背后,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坚守。许裕生说,制作一把好二胡,对木料、皮子和工艺要求很高,同时也需要一双巧手,不仅要考虑工艺美观,更要考虑演奏者使用时的感觉。
他告诉记者,一把二胡交到他手上,就意味着一代传承,不仅是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更是将古老的文明袭承,让悠扬的二胡音乐传向更远的地方。这是一代代手艺人的夙愿,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学习制作二胡,将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值得欣喜的是,许裕生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也跟着他学习二胡制作技艺。选材、挑料、装配、造型、蒙皮,如今,许裕生正手把手地把毕生的心血一点点传授给他女儿。
五代人传承的不仅是对音色、细节的极致追求,更是对传统手工艺的敬畏与坚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