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钰涵
近日,张一山主演的《鹿鼎记》因豆瓣评分2.7上了微博热搜,由于“幼稚的情节设置”“用力过猛的表演”而频繁引起热议。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令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令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常常体现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如果能让其作品当中的集大成之作《鹿鼎记》代代流传,不失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好方式。
可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影视技术也日新月异。当人们体验过好的表现技术之后,就难以回到从前的状态。拿画面质量来说,习惯享受分辨率720P起底高清视频的当代人,早已看不习惯当年摄影技术产出视频的粗劣画质。何况视频的储存介质也有它的保质期,时间久了,画质也会慢慢损耗。不管是1977年文雪儿反串主演,还是2008年黄晓明版的《鹿鼎记》,都已和时代有了某种意义上的脱节。2020年,《鹿鼎记》再次迎来被期待呼唤着更新的时段。除此之外,人们对经典的热爱也通常消磨在过时的服装、不同的审美与观念、不熟悉的演员面孔中,翻拍,是让经典保鲜的方式。
其实翻拍经典,在影片制作上规避了很多投资风险。不论是金庸的粉丝对其作品新呈现的围观,还是经典《鹿鼎记》粉丝带着“初恋情结”对新版翻拍的质疑,新版《鹿鼎记》都有它的市场。更何况主演还是有着“家有儿女”“余罪”滤镜的演技派明星张一山,演员自身的热度流量都为影片制作规避了很多风险。
好的制作团队会利用这些市场基础,进行更好地创作,而有的仅仅只把它当作赚钱的快捷通道。在固定的剧情走势下翻拍的《鹿鼎记》,编剧因非原创而懒惰,缺乏创新,甚至并未认真揣摩角色和剧情,才会出现网友口中“演绑架戏像在过家家”的画面,一味地靠经典的名气和当代的流量,而忘记翻拍是为了赢得当代受众的目光、流传经典与传统文化的初心,最终都会让这出好戏变成滑稽戏。
翻拍经典易,成为经典难。其实市场上不乏经典翻拍的成功案例。苏有朋主演的《倚天屠龙记》,选角的用心和角色的揣摩是它获得良好口碑的关键。电视剧版的《宝莲灯》,制作团队用心编制,情节人物都比经典动画片丰富了许多,在央视取得了最高9.1%的收视率……它们谈不上超越了经典,但却成为了经典。
金庸的作品《侠客行》里有这样一句话:“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暴起,赢到头来却是输。”希望在翻拍经典的江湖里,少些名利,多些留住经典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