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伟华 老铁)疫情限制了“场经济”、接触经济,依赖于场景式体验与消费的旅游业遭遇寒潮。然而,危机之下,“宅经济”与“非接触经济”应时而生。直播与短视频正在成为疫情后新商业基础建设的关键部件,旅游业与直播生态也迎来了融合与创新,获得了新天地。
云旅游或成旅游业的“续命丸”
疫情期间,国内一些景区推出了直播项目,通过提供场景式体验,提升用户兴趣点,整体播放量很大。互联网移动化趋势日益显著,尤其体现在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短视频领域。这场让世界按下暂停键的疫情,反而促进了新媒体内容的消费。而我市也有不少导游通过直播等形式带货文创产品、地方特产,一些产品日销量较疫情期间甚至翻了倍。但与丹阳旅游业务额下降80%左右相比,这只是杯水车薪。
丹阳旅游联盟人士表示,移动互联网新时代,用户消费路径已经发生改变,从以货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影响因素从过去的商品吸引,向社交、内容等多维复杂化转变,进而缩短用户决策周期,扩大品类品牌选择面,刺激用户消费。基于平台社交功能,从营销到卖货的路径变得更短,未来用户、营销场景与卖货渠道趋于融合,“人货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社交式产品助力营销
产品即社交,营销即互动。平台、流量、口碑等元素的统一,才是未来品牌营销推广的重要基点。少部分的人甚至能影响多数人的购买行为,这就是口碑传播和社会化营销的力量,以用户为中心“互动”引流,深度渗透互联网社交,借势各种社交能量,最终将用户转化为忠实消费者。通过产品制造口碑,以社交传播口碑,与消费者形成朋友式、共同成长的关系。
我市旅游协会负责人认为,在社交媒体上如何与企业的粉丝和用户沟通交流,这是社交化营销的核心。我市很多旅游企业虽然建立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但发布的内容却与传统媒体时代别无二致,生产的内容与用户之间是断层的,缺乏关联性与利益点。生产出什么样的内容与用户、粉丝互动,这是社交化营销成败的关键。
社交化旅游营销离业绩还远
这些年,短视频和直播几乎成为撬动品牌传播的最大的杠杆,所见即所得,传播能力更强,传播效率更高,大家才会买账。近年来,各大社交平台沉淀了巨大的流量,如何对这部分流量进行转化和变现?
丹阳资深导游朱润礁认为,用户通过内容完成了“种草”,旅游企业如何帮助用户实现“拔草”更为关键。社交平台+电商模式的出现,尤其是短视频+电商,一定程度上为流量变现提供了答案,缩短了消费者的购买路径与决策周期,更好地刺激买单,形成了从“种草”到“拔草”的闭环。社会化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企业需要在两个层面向社会化转型,一是将社交属性融入到产品,创造适合社会化传播的产品;二是品牌内容进行社会化转型,打造在社交媒体上有传播力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