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5)班朱引航家长王玉英:
“沉默是一个女孩最大的哭声”
本报记者 张吴 通讯员 黄正平
不知从何时起,王玉英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只有汽车的笛鸣,再也没有她滔滔不绝的讲述;不知从何时起,丰盛的餐桌上,只有孩子的咀嚼声,再也没有她寻根刨底的追问;也不知从何时起,宽敞的客厅里,只有墙上时钟里的秒针“滴答滴答”的声音,再也听不到孩子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孩子总是静静地待在某个角落,有时甚至让父母都完全忽略了她的存在……而父母,一直以为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因为孩子的长大。直到有一天,王玉英看到《家长必读》里的一句话:“沉默是一个女孩最大的哭声,如果你懂。”字字戳心,孩子,是什么让曾经开朗活泼的你变得如此沉默?身为父母的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也许是教师的特殊身份,王玉英在与孩子沟通时,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成年人的眼光替她去评判,替她做决定。记得孩子兴奋地提出要去买衣服,看中一件,王玉英却说:“太新潮了,不适合。”又看中一件,王玉英又说:“颜色太白了,不好洗。”挑了几件,都被妈妈嫌弃地否定了,一下午的时间,孩子终于爆发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怎么这么挑三拣四!”最终母女俩不欢而散,悻悻而归。
这种不开心的次数多了之后,当王玉英再问孩子喜欢吃什么、要不要看电影、想不想回乡下玩时,孩子就会用“随便”两个字应付,接着依旧沉默不语。
仔细回想过往,最让王玉英感到痛苦的就是孩子在那里默默流泪,而自己仍然喋喋不休,有时看到孩子流泪不语,更是怒火中烧,常常冷语相加,“就知道哭,你的嘴用来干什么的,你是哑巴吗?”然后便又是一段时间的冷战。有一次,孩子被妈妈逼急了,甩下一句,“我说了,有用吗?你们什么时候听过我的想法,考虑过我的感受!”当日半夜,王玉英收到远在西安的弟媳妇发来的一条长长信息,才知道孩子向舅妈哭诉了。“孩子,你有多伤心、多无助,才会向千里之外的舅妈诉苦,都说母女连心,而我们却渐行渐远……”
王玉英渐渐意识到,在平时的生活中,完全是她的强势和独断扼杀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压抑了孩子想交流的愿望,剥夺了孩子说“不”的权利。孩子不愿表达,不爱交流,因为知道说了也没用;孩子保持沉默,因为只有沉默才能防御喋喋不休的唠叨……“沉默是一个女孩最大的哭声,如果你懂。”而今,作为妈妈,王玉英有幸看到这句话,仿佛听到孩子内心的哭泣。
从这一刻开始,王玉英决定尊重孩子想法,与孩子平等交流,俯首倾听……“下一次接朱引航放学,一定要像从前一样,手牵着手、肩并着肩……”王玉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