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旦平 通讯员 丹北宣
丹北镇济德村丹旺稻鸭共作专业合作社,放眼望去,数百亩稻田像铺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临近中午,阳光正好,牟文港与父亲牟士江一人开着拖拉机、一人开着收割机下了田。颗颗饱满的稻穗,粒粒如金子般,垂垂欲滴。
收割机在金黄色的稻田里翻滚,粉碎的稻草纷纷扬扬洒落,不一会工夫,“吃撑了”的收割机便酣畅淋漓地将稻谷“吐”到拖拉机拖斗里。
看着收获的稻谷,父子俩黝黑的脸上掩不住灿烂的笑容。
采访是在牟士江家中进行的。
常年在阳光下劳作,牟士江晒得黝黑,中等身材,裤腿上还沾着稻米碎屑。
见到记者,牟士江的第一个反应是去换衣服,他说:“刚开完收割机,身上有点脏,我去换件衣服。”
几分钟后,牟士江换了一件衬衣。
“今年的水稻收成咋样?”面对记者的提问,牟士江说,“这几年的收成都不错,一亩地都有1100多斤的产量。”
站在家门口的稻田旁,牟士江指着一片稻田说:“你看到的所有田地都是我承包的,前面还有一片被那一片林子遮住了。”牟士江介绍,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500亩良田,建设机械化农场实现“轻松种田”,这都是机械化跟农业改革所带来的。
“农业机械化非常关键。每年只要有新农机出来,我都想买来试试。”牟士江说,买农机,虽然开销很大,但政府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补助也不少,这些年惠农政策越来越好。
现在他的农场里面收有2台大型拖拉机,高速插秧机和高效植保机各1台、1台施药无人机……有了这些现代化“助手”,牟士江从育秧、耕地、插秧、施肥到收割,水稻种植做到全程机械化,新型机械化农场已具规模。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他于2018年5月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7亩的大型粮食烘干房,购买了6台粮食烘干设备,不仅解决了自身粮食晾晒问题,还为周边大户提供粮食烘干和收购服务,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今年24岁的牟文港在父亲的引领下,辞职回家与父亲一起当农民,不过他要当的是职业农民。
牟文港提到,他本来在市里一家企业打工,也能自给自足,但每次放假回来看到父母晒得黝黑的脸,就很舍不得。“其实父亲是我偶像,从小我就挺崇拜他的,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每次跟他深入谈话都能学到很多。”
2017年,牟文港开始了职业农民的道路。
要想继承家业,首先要学会机械,这几年,他陆续学会了使用拖拉机、收割机。去年,他在网上看到了高效便利的撒药无人机,便与父亲协商购置了1台。
“使用无人机能够大幅提升作业效率。与传统喷药相比,可以节约农药使用量和用水量,而且作业更安全,避免发生人工喷洒农药中毒情况,在降低资源成本的同时也有利于农药减量化工作的推进。”牟文港介绍,他购买的植保无人机属于智能型,一人就可操作,大半天就能完成500亩稻田的喷药任务,而且剂量喷洒更均匀。
“相比较父亲,我更加年轻。”牟文港说,接下来他会继续引入科技,打造智能化农场,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不断创新,打造稻米一体化产业。“未来还很远,现在我还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民。”
初冬来临,希望的田野上,稻子黄了,伴着收割机的轰鸣声,曲阿大地正响彻着丰收“进行曲”。
网友评论